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丁為祥
Title
兩宋道學敘事中的一個誣枉之論——張程“京師論《易》”說的形成及其傳衍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2年4月30日, 第12卷第2期, 第222-231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2%E5%B9%B41%E2%80%944%E6%9C%9F/2022%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2%E6%9C%9F.pdf
Keyword
張載;二程;京師論《易》;呂希哲;《伊洛淵源錄》
Abstract
張載與二程(程顥、程頤)的“京師論《易》”可以說是兩宋道學史中的一大公案,所謂“濂、洛、關、閩”的道學譜系與排序也就建立在張、程“京師論《易》”的基礎上。但這一說法並非完全出自歷史的真實,其形成反而具有某種疊加傳衍與“層纍”造成的特點。從相關記載看,其史實發生於嘉祐元年(1056),而首次提出則是元豐二年(1079)張載弟子呂大臨撰寫的《橫渠先生行狀》,具體說法是張、程“論學”——“共語道學之要”,但很快就遭到程頤“無是事”的明確否定與“無忌憚”的批評。至於再次傳播,則出自程頤的晚年弟子尹焞,這纔有了“京師論《易》”一說。但由於事實發生於尹焞生前,其一生也根本未曾見過張載與程頤,因而就成為一本誰也說不清的糊塗賬了。兩宋交替後,朱熹自青少年起即讀張載、二程之書,但當他於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二年(1175)作《六先生畫像贊》《近思錄》《伊洛淵源錄》時,一方面承認“橫渠之學,實亦自成一家”,同時又補充說“其源則自二先生發之耳”。至於《宋史·道學傳》,則又對前人的說法照單全收。於是到了明代,黃仲昭便在為《伊洛淵源錄》所作的“序”中,徑直將張載敘述為二程的弟子,所謂“濂、洛、關、閩”的排序也就成為道學傳授譜系中的一個基本共識了。儘管從黃宗義的《宋元學案》到當代的侯外廬、張岱年、劉述先等學者一直對《伊洛淵源錄》的說法持存疑態度,但由於年湮代遠,因而也就形成一種存疑歸存疑、傳衍則繼續傳衍的情形。不過,祗要這一件事真實發生過,則一定會有留下某種印跡,起碼當事人的回憶、旁觀者的記錄以及傳說者的加工整理,都會包含着某種有跡可循的蛛絲馬跡,而《張載集》《二程集》以及朱熹從《六先生畫像贊》到《伊洛淵源錄》中的相關記載,都可以還原出這一事件的大致輪廓,從而也就可對之原始發生與張程之學的關係作出一定的歷史澄清。 段落標題: 1. 呂大臨:“京師論學”說的提出 2. 尹焞:“京師論《易》”說的提出與張程關係的再塑 3. 朱熹:“京師論《易》”說的定型 4. 三方互證:“京師論《易》”的大致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