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張志慶
Title
數字人文何以“人文”?——學術精神的傳承與守護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2年4月30日, 第12卷第2期, 第190-198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2%E5%B9%B41%E2%80%944%E6%9C%9F/2022%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2%E6%9C%9F.pdf
Keyword
數字人文;學科融合;學術精神
Abstract
在數字化時代,新技術創造了新空間、新現實、新的生活方式,使文學藝術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人們的接收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如何研究新空間中創生的新文學、新藝術、新文化,是人文學科研究者需要面對的新課題。作為計算機或數字技術與人文科學交叉的學術活動領域,數字人文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了跨學科甚至反學科的屬性。但由於跨學科研究強調學科融合,而融合過程中卻容易忽略學科範式間的差異,因此,如何保護各個學科的“學術精神”就成為了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從古至今,“批判”是人文學者永恆的命題。在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今天,人文科學被賦予探索“應然”領域的使命,而對“應然”的探索天然帶有否定的、批判的含義。因為,當人們談論“應然”的時候,是對“實然”或“實然”的某一方面不滿意,是持批判的否定態度的,所以,真正具有人文關懷的人文學科,一定是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學科可以“跨”,甚至可以消失,但人文的批判精神不能停止,人類的批判精神不能停止。如果說批判性是當前數字人文研究中可以達到而尚有不足的必要組成部分的話,那麼,對闡釋真理的理解和對人文“光暈”的守護,則是當下數字人文研究路徑中難以處理的阿喀琉斯之踵。首先,人文科學研究是複雜的,具有個性化特徵。即便人們可以通過形成概念化指標來量化文本的意義,但“意義”是流動的,研究者暫時固定下來的意義解釋力有限。其次,充滿主觀意識的、與欣賞者感性相關的人文“光暈”是數字本身無法處理的。在學術研究“要有數字”的背景下,藝術作品可能祗剩下機械轉化後的“數據價值”。數字人文學術體系的建構,應該與人文科學的學術精神有機互動、有機融合。數字化與人文科學的學術精神是一個共生的關係,數字化可以變革、重塑傳統的人文科學研究,而人文科學的學術精神能保證人文依然是人文。 段落標題: 1. 數字現實中的人文科學 2. 數字化時代與數字人文 3. 學科範式的“跨”與“融” 4. 批判不能停止 5. 闡釋與光暈:數字人文需面對的兩個問題 附圖: 1. 數字人文相關研究數量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