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李智君
Title
清代大陸兵力對臺灣的跨海投送——以乾隆朝平定林爽文的戰爭為例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1年1月30日, 第11卷第1期, 第118-130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1%E5%B9%B41%E2%80%944%E6%9C%9F/2021%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1%E6%9C%9F.pdf
Keyword
台灣島;林爽文叛亂;清兵投送與補給
Abstract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府發生了以彰化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為首的大規模叛亂。由於該府人口以泉、漳二府及粵東移民為主,兩岸政治一體,經濟來往密切,而秘密社會組織——天地會,在兩岸民眾之中又極為活躍,故至乾隆朝晚期,兩岸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一體化局面已經形成,可謂聲息相通。因此,清政府在平臺戰爭的兵力投送和補給方面,既要考慮戰爭前綫的臺灣府,也要兼顧林爽文的故鄉——漳州府。於是,清政府的兵力投送補給區,就涵蓋了大半個中國,包括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其中,兵丁主要從福建、廣東、浙江、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徵調;餉銀主要從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支取;而軍糧主要採買自長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以及浙江的杭嘉湖平原。鑒於兵丁與糧食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清政府對兵丁尤其是川兵、黔兵、巴圖魯、侍衛章京等,都給予“特種兵”待遇,不計成本進行投送,這成為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而糧食的補給和投送,尤其是周邊區域補給,則是乾隆的一種戰略威懾手段,大部分並未運國臺灣海峽。水運的“瓶頸”地帶有兩國:一是河流的上游地帶和分水嶺。在上游地帶,水淺灘多,如遇枯水期,通航里程更是大幅縮減;而河流的分水嶺,客貨都需要上岸轉運,因山路崎嶇,需人力搬運,嚴重影響運輸的效率。二是臺灣海峽的風浪。由於對臺灣海峽風浪影響的認識不足,嚴重影響了兵力投送的效率。一些研究此次戰爭的著述,均喜歡用調撥錢糧總數來衡量戰爭規模,其實,真正運過臺灣海峽的糧食祗有四十餘萬石,銀四百四十萬兩,不及常見統計資料“一千萬”錢糧的一半。除一些錢糧直至戰爭結束還在路上外,大部分都囤積在海峽兩岸的福建。因此,此次戰爭之所以持續時間長,主要是海島孤立無援與海峽風浪阻隔造成的。再者,閩浙總督的奏摺從臺灣投出,到乾隆到硃批或諭旨返回,需費事一兩個月,因此,這十五個月的戰爭,實在算不上耗時太長的戰爭。 段落標題: 1. 前沿補給區:從福建省投送兵力 2. 協防補給區:從粵浙兩省投送兵力 2.1. 從廣東調運兵力 2.2. 從浙江調運兵力 3. 周邊補給區:從長江流域調兵運糧 3.1. 從江西調運糧餉 3.2. 從江蘇調運糧餉 3.3. 從四川運糧調兵 3.4. 從湘、鄂、黔調運兵糧 4. 影響大陸兵力投送與補給的諸因素 5. 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