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 Author
- 郭沂
- Title
- 鳥瞰先秦人性論的發軔與流變
- Journal Name
- 南國學術
- Pub. Info
- 2023年1月20日, 第13卷第1期, 第123-136頁
- Link
-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3%E5%B9%B41%E2%80%944%E6%9C%9F/2023%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1%E6%9C%9F.pdf
- Keyword
- 道;德;性;情;義理之性;氣質之性
- Abstract
- 義理之性、氣質之性分別發現於殷周之際的神道主義和天道主義。前者名“德”,為得自天之所“命”的善性。如此,“命”與“德”就構成了一對相輔相成的範疇。通過心的作用,“德”演變成為品德、操守、道德。後者稱“性”,乃生自自然之天的性情,其中積極的情愛為可善之性,故值得以“德”“厚性”;消極的情慾乃可惡之性,故需要以“德”“節性”。至春秋時期,劉康公首先提出“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的命題,而“中”實為性,故這意味著人性來自天地之性,這個過程就是“命”。這是首次在事實上建構了“性”“命”這對相輔相成的範疇。稍後,師曠則明確提出人擁有“天地之性”的觀念。接著,遊吉不但首倡以氣為性、氣禀自天的新說,認為人效法且禀受了天的陰、陽、風、雨、晦、明六氣以生成作為其性的六氣,效法且禀受了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以運行作為其形的五行,而且還將情性分為“六氣”、“六志”兩個階段,並以前者為性,後者為情,從而將情從情性中分離出來。大約與遊吉同時的老聃創造性地建構了以道為本源的宇宙論,並據以提出天道主義義理之性。他雖然延續了傳統神道主義以“德”為性的傳統,但將其內涵轉化為“自然”。老聃的晚輩孔子早年繼承了傳統天道主義人性論,晚年“學《易》”以後,則通過“易”本原論確認“仁與義”為“人之性”,從而首次建立了天道主義性善論。孔子的嫡系子思首次探討了性是如何呈現的,又是如何轉化為價值的問題。他一方面區分了“性”呈現的兩種方式,另一方面也意識到“道”與情之間的微妙關係。持氣質之性說的《性自命出》雖然肯定“道”出自人為,但又通過“道始於情”“性或生”“仁”“唯性愛為近仁”等命題,試圖連通“道”和“情”。沿著《性自命出》的思路,孟子的人性論著眼於“道”如何“始於情”以及道德情感與自然情感之間的關係問題,因而其“性”實質上為氣質之性,而不是宋明理學所認定的義理之性。其“四端”說並非意味著“性”本身是善的,他只是在“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的意義上主張“性善”的。同樣,荀子也並非認為性本身是惡的,他只是在“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的意義上推斷出“性惡”的。正如董仲舒所說:“質樸之謂性。”故所有人性學說皆以性為樸,那種以荀子的人性論為性樸論的觀點沒有意義。 段落標題: 1. 早期神道主義:“德”與義理之性的發現 2. 早期天道主義:“性”與氣質之性的發現 3. 從劉康公、師曠到遊吉:“性”“命”攸關、“情”“性”相別 4. 老聃:天道主義義理之性的創發 5. 孔子:天道主義性善論的建立 6. 子思:性的呈現與情的顯發 7. 《性自命出》:連通“道”“情”的嘗試 8. 孟子:以“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為“性善” 9. 荀子:以“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為“性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