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劉祥學
Title
歷史時期南方地區"早夭之地"形象的流播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1年4月30日, 第11卷第2期, 第233-245頁
Keyword
南方;早夭之地;瘴癘;鄉土形象;變遷
Abstract
地理環境的差異,是制約人類活動與分佈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前期,由於南方地區氣候炎熱、卑濕,植被茂密,毒蛇猛獸橫行,這樣的環境,容易使人生病、夭亡。因此,它既成爲北方人士難以適應的自然地理障礙,同時也成爲北方人士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而中國傳統醫學中所稱的"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皆歸因於環境所導致。由此,中國古代的人們普遍認爲,生活於關中、河北的人們,因爲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硬,腠理開少而閉多,陽氣不易散發,能夠存守正氣,延長壽命;而生活於江南、嶺表的人們,因爲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多而閉少,陽氣容易外泄,導致未老先衰,壯年夭折。司馬遷在《史記》中稱江南地區"丈夫早夭",正是基於剛燥之地的人容易延壽、卑濕之地的人容易早夭這一樸素認知。兩漢以後,"早夭之地"不斷得到北方人士的認同。它既寓意着該區域經濟、社會、文化、醫療水平的落後,又暗含着強烈的逃避、排斥、歧視心理。魏晉以降,"早夭之地"出現了一個明顯的遷移過程。隨着江南地區不斷得到開發,經濟發展,社會繁榮,"早夭之地"由江南開始指向嶺南一帶。在觀念傳播中,嶺南的廣大南方地區又不斷被添加上"炎海""蠻瘴之鄉"等具有一定事實基礎又帶有強烈主觀情緒的內容,使南方地區"早夭之地"的鄉土形象日益得到加強,進而成爲南方地區標誌性的負面形象符號。唐宋以後,"早夭之地"的說法逐漸淡出了史籍,取而代之的是瘴癘學說的盛行。人們通過誇張、渲染瘴癘的高死亡率,以映襯南方地區所謂"早夭"的現實。事實上,與傳聞的"早夭之地"相反,歷經多次人遷移浪潮,南方地區人口始終處於不斷增多的狀態。究其本質,還是北方人士對南方自然地理環境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作爲一種文化現象,"早夭之地"說法的流播及式微,一方面反映的是人們對南方地區地理認知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南方地區融入中華統一格局後歷經的曲折過程。 段落標題: 1. 秦漢時期"早夭之地"的濫觴 2. "卑濕"與"早夭"關係的案例分析 3. 魏晉以降"早夭之地"的流傳與異化 4. 宋代以後"早夭之地"的退隱 附表: 1. 長沙王吳芮世系 2. 長沙王劉發世系 3. 長沙王劉發十五子封侯傳承情況 4. 中山靖王劉勝世系 5. 膠東康王劉寄世系 6. 《神仙傳》中"神仙"分佈情況一覽表 7. 《漢書》載各州男女比例一覽表 8. 元豐年間廣南西路戶口情況一覽表(單位: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