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貢華南
Title
從以“名”言道到“體”道——《老子》對“名”“言”之域的拓展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1年10月30日, 第11卷第4期, 第581-594頁
Keyword
《老子》;名;言;正言;體道
Abstract
在特定歷史時期,人類的言說總會到達“說不得”階段。在“說不得”時,思想家又會不斷嘗試新的言說方式。《老子》認識到“形名”無法名道,遂嘗試以“體名”名之。天地萬物有“名”,“形名”卻非理想的“名”。“言”以“名”說,有“言”必有“名”。道無“(形)名”,人們對道卻不能無言。無“形名”者亦可有“言”,即以“體名”言。“言”有命令之言,也有描述之言。命令之言對素樸之性或是強加,或是褫奪,故《老子》主張“不言”。命令之言頻出,他人之性被移易,自身之性被滅損,故有《老子》“多言數窮”之說,“希言”則“自然”。描述之言以“體名”言,淡然而無改於素樸之性,此即“善言”“道言”。“善言”“道言”需要對道的領悟及真實的修行境界支撐,真實的生命經驗與精神境界賦予“道”系統中的這些語詞以真實而充盈的意義。有真實的生命境界支撐之言,《老子》稱之爲“信言”。以“信言”敞開“道”,是“立”,是“建”。“信言”“希言”“建言”爲“正言”。“正言”合乎“道”,而反“俗”,此即“正言若反”。道雖不可見,但卻並不拒絕人的接近。人們通過抱、守、迎、隨、執、聞、味等方式知道、得道,進而法道、行道。抱、守、迎、隨、執聞、味等與“道”親密共在的情感態度,以及努力與道親密交融的姿態,既是以“體名”言的具體實踐,也是通達道的嶄新方法論。聞道、體道、味道等通達道的方法論與“體名”“信言”結合,構成了中國思想的體道傳統。正視這個傳統,對於中國近現代的研究者拘泥於新的“形名”說(“邏輯地說”),視《老子》之說爲“否定性”,以非理性、直覺、神秘、反語解釋“正言”,進而斷言《老子》“超名言”“反名言”等等觀念、做法,無疑具有重要的糾偏作用。其對“說不得”者積極的言說超越了“名言之域”與“非名言之域”狹隘區分,開啓了中國“名”“言”智慧更豐富的可能性,也爲當代中國哲學話語體系的探索、建構提供了積極的啓示。 段落標題: 1. 名與言 2. “見而名”與“無名” 3. “不見而名”與“強爲之名” 4.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5. 雖若反,實正言 6. 體名與體道傳統之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