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 Author
- 江寶釵
- Title
- 中西學術書寫倫理中“抄襲”的演化
- Journal Name
- 南國學術
- Pub. Info
- 2021年10月30日, 第11卷第4期, 第550-558頁
- Keyword
- 學術倫理;“抄襲”認知;印刷現代性
- Abstract
- 在“全球化”語境下,學術競爭日趨激烈,以“原創性”爲前提的論文書寫則是主要呈現。由於學術創新涉及的利益巨大,如升遷、聲望、經費分配等,而創新經常是站在他人基礎上產生,因此,如何判定是創新還是抄襲,就成爲學術倫理的核心議題。是否抄襲,在書寫上用以判斷的標準主要有兩項,一是修辭(expressions),二是創意(ideas)。然而,“抄襲”一詞在中西方是有着不同演變脈絡的。在18世紀的西方,工業革命推動“民族國家”興起,“plagiarism”一詞在浪漫主義與印刷現代性的影響下,發展出“著作權”“版權”概念;到了20世紀,學術倫理規範方臻於成熟。但西文“plagiarism”一詞進入中國,被譯爲“抄襲”,是與中國自古以來的“抄襲”本義大相徑庭的。因爲,漢語的“抄襲”指的是創作上的模擬、仿古,在註疏上指的是累積前人知識、顯示出學者之“博雅”。此外,“版權”的說法在中國宋代已經出現,具體處罰規則的提出卻要到20世紀纔產生。再加上漢語文字是表意文字,而歐美的文字是音節文字,兩者在書寫表達與呈現形式上有着很大程度的差異,漢語表意文字的書寫在句構上出現的雷同要比使用西方音節文字的書寫大得多。所以,西方用創意、修辭以及雷同比例來鑒別是否抄襲的方式,並不盡然適用於中國。正是中西學術傳統、規範、典律、模式等自古以來的不同,經由跨文化傳播,進入華人社會,漢語轉譯爲“抄襲”這個用詞與英文“plagiarism”本義有所差異,進而引發了漢語書寫者的種種不適應,由是必然導致中西方建立共識的困難,衍生出諸多的爭議。關鍵是:書寫相同到怎樣的境況纔是抄襲?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那些因爲人和利益而建立的“準則”,在不同社會裏難免有所變遷,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將產生迥異的需求,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更會出現參差的認知。這就要求漢語學術界的共同體成員,不是採用簡單化的“拿來主義”,而是探索建立一套適合漢語學術書寫並具文化主體性的倫理規範。 段落標題: 1. “抄襲”的本義與轉譯 2. 學術倫理與中文書寫傳統 3. 抄襲的規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