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周積明
Title
一位文史大家的內心世界 : 《鄧之誠文史札記》中的逸與“逸”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6年7月, 第6卷第3期, 第456-471頁
Keyword
鄧之誠;逸民;隱逸;榮利;功名
Abstract
摘要 : 逸民是中國古代士人中追求精神潔淨的一個群體。“逸民”與“遺民”的共通之處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兩者又有區別。遺民的核心文化特徵是,身處鼎革之際,深懷亡國悲憤和故國之思,念茲在茲。而“逸民”之“不事王侯”,與江山易代並無直接關係,更多的是繫於一種生存哲學與士人理想,即不受外物所役,不以自身爲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追求一種“逸其心”的道德精神自主和士人人格尊嚴。因此,逸民包含遺民,但遺民包含不了逸民。雖然逸民產生的時代早已消失,但其文化理念卻深深根植於文化人的心靈,成爲中華文化的血肉。作爲文史大家,鄧之誠以《清詩紀事初編》、《中華二千年史》、《骨董瑣記全編》等著作而聞名學壇,但他同時又是一位有執著逸民情結的學者。他在日記中以“逸老”自許,自稱“生平淡於榮利,少無宦情”。他稱頌歷史上堅守節操和忠貞的文化行爲,鄙夷“奔走聲氣”、“因人而熱”。他明確揭示自己的人格理想:“文人宜窮,不宜達,窮而傳,乃至可貴,此則正論也。”從民國、日本侵華時期,到新中國建立後,他始終實踐他的遠離政治、原理榮利原則,逃避政治統治與思想統治。但是,鄧之誠雖然努力逃逸現實世界,卻又無法泯滅對這個世界的關懷。從已出版的《鄧之誠文史札記》來看,儘管他在日記中一再告誡自己少管閑事,卻又情不自禁對現實發表評論。他認爲,集體領導制的弊端“難免不流爲互相推諉”;批評在宣傳中動輒冠以“鬧”、“搞”、“幹”等粗俗字樣,乃至“豐收而曰大豐收、特大豐收。鼓勵而曰鼓足幹勁、鼓更足幹勁”,“唯恐辭之不費”;揶揄曾經與他同路的一些知識分子在1949年後追求榮利,有失節操。在文化精神層面上,他與陳寅恪若合符節、相互默契;但在諸多問題上,他又對陳寅恪不以爲然。在鄧之誠日記中,展示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又一種人格精神和心靈世界。 附圖: 1. 《鄧之誠文史札記》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