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丁爲祥
Title
“太虛”是怎樣成爲自然天道之形上本體的? : 關於張載哲學的思想史解讀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7年6月, 第7卷第2期, 第256-271頁
Keyword
太虛;自然天道;形上本體;思想史解讀
Abstract
摘要 : “太虛”始見於《莊子》,是莊子對老子“有生於無”之時間維度及其反向溯源性思考的一種扭轉與補充,並由此形成道家時空統一的宇宙論模式。與之同時,儒家則通過“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方式形成其創生性的宇宙觀,以對萬物作出生成上的說明。到了《中庸》,又通過“至誠”“盡性”形成主體實踐性的宇宙觀。由於其時儒道融合的趨勢,因而從荀子始,就形成了以生化發展爲指向的客觀宇宙觀。到了《七緯》,這種生化宇宙觀又被劃分爲“四環節”說成“五運”說,這就構成了中國傳統宇宙觀的主流。佛教傳入後,僧肇先以其“緣起性空”化解“有無”向度的思考,接着又以不落兩邊的中道智慧對生化世界進行相對的肯定。此後,經過范縝的“形神之辨”,儒家試圖以“神滅”的方式反佛,並從實然存在的角度對聖人的教化之迹進行肯定,但又遭到宗密“萬物與人,皆氣爲本”的反擊。北宋五子崛起後,邵雍、周敦頤率先借鑒道家思想以集中闡發儒家的“太極”,由此形成或復歸於漢儒以生化爲特徵的天道宇宙觀;到了張載,由於儒家與佛老的理論對峙,他已經不滿於“太極”這種始源性的生化流變論說,而必須進展到“至靜無感”之形上本體的層面,這就表現爲對“太虛”的改鑄,其中既以“無形無象”“至靜無感”回應佛道兩家的指責,同時又以儒家的“體用不二”對佛老反戈一擊。而在這一過程中,“太虛”之“至實”“至一”的規定及其“無動搖”之“至靜”特徵,包括其涵容萬物、虛而善應的特點,正好成爲天德的落實及其“神化”的具體表現。而儒家的到的理想不僅由此獲得了天道本體的支撐,同時也獲得了一個“形上”維度的理論生長點,整個宋明理學的形上本體意識也就由此而發展起來。 段落標題: 1. 空間原點:莊子“太虛”的原始含義 2. 太極兩儀:儒家天道生生之基礎 3. “萬物與人,皆氣爲本”:來自佛學的批判 4. “太極”與“太虛”:從邵雍到張載 5. 三“太”的內涵及其多角度互證 6. 張載天道觀的形成及其人生論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