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鄒振環
Title
中西水文化互動中的“變”與“常” : 以《泰西水法》在明清江南地區的傳播爲例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7年9月, 第7卷第3期, 第395-413頁
Keyword
《泰西水法》;江南;徐光啓;熊三拔;水文化
Abstract
摘要 : 《泰西水法》是意大利耶穌會士熊三拔與中國江南士大夫徐光啓合作編譯的一部爲晚明士人視爲形而下之“器”層面的工具性漢文西學經典。它首次向中國人介紹了龍尾車、玉衡車、恒生車等諸種機械。這些汲水機械,體現了17世紀歐洲物理學螺旋原理、氣體原理、液壓技術應用的新成就。該書編譯過程堪稱兩種水文化意象的代表以及它們交互作用方式之間的一次重要對話,其間不僅回應了傳統中國的升水工具、農田水利等操作性知識,還將屬於“形而上”的足以與中國傳統陰陽五行相對應的西方“四大元行之說”傳入中國,使之不僅成爲第一部傳入中國的西洋農田水利技術專書,也是一部包含有西方自然哲學觀念的水文化專著。《泰西水法》在晚明至清代的流傳大致有四個渠道,它們都與江南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是教會系統的《天學初函》;二是經由徐光啓纂輯入《農政全書•水利門》;三是乾隆時期官修的《四庫全書》抄本和其他官修農書;四是18世紀末席氏掃葉山房的坊刻本。《泰西水法》傳入的西方水文化新知識,因其強烈的“異域性”,激發了明清江南士紳尋“奇”記“異”的好奇心,引發了江南士紳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回應。江南士紳不僅重視對這些漢文西書的新詮釋,還強調把實用性的經世之學推進到有關曆算和治水等領域,不少人嘗試按照《泰西水法》中提供的龍尾車和恒生車圖式進行仿製。但由於該書所傳播的新的水法知識大多停留在中國士大夫的書本、書齋層面,仿製技術僅限於非農業領域,使得《泰西水法》這一工具層面對西學新水法的引進,並未導致中國治水事業產生實質性的變化。在中西水文化互動中,《泰西水法》成爲跨文化知識傳播學上“變”中有“常”的一個例證。 段落標題: 1. 江南水文明與西方水文化:徐光啓與利瑪竇、熊三拔 2. 《泰西水法》:第一部入華的西洋水文化專書 3. 晚明至晚清:《泰西水法》在江南的傳播渠道 4. 明清江南士紳的回應 5. 水文化互動中的“變”中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