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謝文郁
Title
“敬仰”與“信仰”:中西天命觀的認識論異同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7年6月, 第7卷第2期, 第224-237頁
Keyword
天命;情感;認識論;儒家;基督教
Abstract
摘要 : “天命”是一種情感對象,而不是感覺經驗對象;因此,概念式的文本分析,對於理解天命這種情感對象是不夠的。它無助於人們體會天命在生存上的力量。這需要從情感認識功能的原始性出發,根據儒家和基督教的相關文本呈現出的各自天命觀來展示它們的分歧點。中國傳統儒家是在敬仰中面對天命的,“敬仰”這種情感可以不斷加強而長期維持。在敬仰情感中,敬仰對象是一種獨立自行的主題(上帝、天);它可以有益於人的生存,也可以損害人的生存。對於敬仰者來說,如果自己所思所想符合它的運行方向,就可以借助它的力量;如果相違背,則將破壞人的生存。但是,天意或天命何在?傳統儒家認爲,認識並把握天命就是關鍵所在。儒家因此發展出一套敬德的認識途徑,並最終落實到“誠”這種內向性情感中呈現和認識天命。基督教也強調對神的敬畏,但同時也強調“信仰”。在信仰中,信仰者和信仰對象是一種相互的信賴關係或信任關係,彼此對對方都不加善惡判斷。同時,神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傳給對方(人)。在基督教語言中,這種傳送稱爲“啓示”。而對於人來說,神的啓示在信心中就直接進入人心,因而是純粹意義上的接受者。於是,信仰者在信心中接受了神的啓示而知道了神的旨意。這樣,人的生存方向合乎神的旨意。從儒家和基督教都認爲在敬畏情感中面對天命或神的旨意這一點來看,兩者確實有某種共通之處。許多基督教人士在談儒家的“上帝”時,認爲它與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個上帝。然而,一旦進入到認識論,就會發現:儒家追求在“誠”這種情感中呈現並認識天命,是一種內向而求的進路;基督教則教導在“信”這種情感中成爲接受者,是一種外向依靠的進路。由於是兩種進路,儒士和基督教關於天命的認識,自然也就不同了。 段落標題: 1. 作爲認識器官的“情感” 2. 在“敬仰”中呈現的天命 3. “信仰”與神的啓示 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