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 Author
- 萬明
- Title
- 十五世紀印度洋國際體系的建構 : 以明代“下西洋”親歷者記述爲綫索
- Journal Name
- 南國學術
- Pub. Info
- 2018年11月, 第8卷第4期, 第610-620頁
- Keyword
- 15世紀初;鄭和;印度洋;朝貢體系;國際體系
- Abstract
- 摘要 : 聚焦印度洋,以印度洋爲代表的古代中西交匯海洋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5世紀初,明代外交政策出現重大轉折——全面導向海洋,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從農耕大國向海洋大國的強勁走勢。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鄭和率領兩萬多人的船隊,七次從南海至印度洋遠航,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航海外交活動,不僅在印度洋沿岸形成了統一政權國家興起和發展的趨勢,也開啓了融爲一個新的國際體系的歷史進程。此前,雖然唐代對外交往廣闊,但有大食國存在,沒有在印度洋沿岸形成國際體系化的條件;宋代民間對外交往興盛,卻難以發揮區域整合作用乃至形成新的國際體系;蒙元時代以武威著稱,結果造成海上外交的慘敗。至明代初年,在“不征”的外交模式確定之後,與印度洋沿岸各國建立的朝貢關係主要是一種合作共享關係。各國根據自身利益對明朝使團進行應對與認同,保持國家的獨立性,在印度洋沿岸形成互動的國際體系;而“不征”與“共享”成爲這一新體系權力平衡的基石,可視爲印度洋沿岸各國良好合作的開端。區域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對抗,往往影響着各國自身內部社會的“治”“亂”以及區域的國際秩序。明朝“共享太平之福”爲宗旨的國際秩序思想,適應了區域內各國的共同需要,維護了海道清寧、人民安業,維護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而與各國公平交易、互惠互利,也推動了區域國際貿易的活躍發展。由於它實際上起了一種區域整合作用,使得在印度洋沿岸國家迎來了一個和平與穩定的國際秩序,建構起一個建立在合作共享基礎上的新的國際體系。 段落標題: 1. 引言 2. 中國古代史無前例的海洋導向:七下印度洋 2.1. 馬歡筆下的“那沒黎洋”——印度洋 2.2. 第一次航行目的地——古里 2.3. 古里——從目的地走向中轉地 2.4. 全面瞭解古里的地位 3. 15世紀初印度洋國際體系的建構 3.1. 印度洋地緣政治:國家權力的整體上揚 3.2. 印度洋地緣經濟:資源合作機制的形成 4. 15世紀初印度洋國際體系——解構西方霸權話語 5.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