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胡志毅
Title
“期待視野”:易卜生戲劇的美學接受 : 從胡適的《終身大事》到曹禺的《雷雨》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9年8月, 第9卷第3期, 第512-518頁
Keyword
期待視野;易卜生;美學接受;《終身大事》;《雷雨》
Abstract
摘要 : 接受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期待視野”,又稱之爲“期待地平線”。曼德爾考懷疑這一概念的實用性,在歷史同時性的地平線上又劃分出三種不同的“期待背景”,即“時代期待”“作品期待”“作者期待”。從這三個方面做一觀察,可以發現,作爲“時代期待”的五四時期接受了易卜生的《娜拉》,胡適模擬創作的《終身大事》是一個“表達形式”與“內容形式”的結合,即對新劇、後來稱之爲話劇的一種理解。這種理解,是易卜生式的“討論”(受易卜生式“討論”的影響,中國學術界後來也變得特別喜歡討論)。在《終身大事》中,有易卜生式的婚姻愛情問題。這個問題是五四時期的中國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因此也是“時代期待”的問題。直至20世紀30年代,“期待”出了曹禺《雷雨》這樣的經典作品和曹禺這樣的經典劇作家的誕生。曹禺不僅接受了易卜生的中期寫實主義戲劇,對易卜生的後期象徵主義戲劇也同樣予以吸收。也就是說,經典的生成,是一種雙重接受的結果。例如,《雷雨》中就有明顯模仿《群鬼》的痕迹。而《雷雨》之所以成功,又在於是克服了經典作家、經典劇作“影響的焦慮”後創作出來的劇作。在曹禺《雷雨》的“作品期待”得到滿足之後,就遇到了對曹禺的“作者期待”的問題。曹禺的《雷雨》成爲從他“身後名”看來的障礙,“是作者一生的障礙”。當《雷雨》“打上了舉世聞名成就的印記”之後,“讀者就不再能夠不偏不倚地接受完全兩樣的其他產品了”。他創作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使讀者的“期待地平綫不斷上升”。但是,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蛻變》《黑字二十八》、在1949年後創作的《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作品,則使讀者對其作品的“地平綫在不斷重新形成或毀掉”,而對其“各個階段的期待地平綫進行區分”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段落標題: 1. “時代期待”:易卜生《娜拉》的接受 2. “作品期待”:從《終身大事》到《雷雨》 3. “作者期待”:曹禺對易卜生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