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 Author
- 王曉華
- Title
- 身體話語重建與“理論之後”的理論研究 : 伊格爾頓與西方文論的重要轉向
- Journal Name
- 南國學術
- Pub. Info
- 2015年10月, 第5卷第4期, 第78-86頁
- Keyword
- 理論之後;身體話語;主體;殘缺;生產模式
- Abstract
- 摘要 :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西方世界對文學、文藝理論的研究進入到相對沉寂時期。面對這種間歇狀態,英國學者伊格爾頓用“理論之後”這個術語表達了不滿。在他看來,理論危機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代學者將“身體”變成了一個時髦的話題,忽略了它最積極的一面,甚至使它不斷淪落爲“屍體”。由於佔主流地位的文化生產模式依舊延續精神/物質的二分法,把身體當作管制、切割、解剖、規訓、爭奪的對象,身體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被壓抑和遮蔽。解構主義的流行更強化了這種傾向,身體被統攝、分解、利用,難以展示自己的全貌。隨着這種態勢的發展,有關身體的審美趣味也日趨病態:被視爲客體的身體除了強加於它的東西外,被展示的多半是些卑微的部位和屬性(如慾望)。儘管它被置於文學、文藝的中心地帶,但卻喪失了它的完整性和尊嚴。這直接導致了人們對人性和生活世界的誤解,使得理論研究退化爲無根的語言遊戲。伊格爾頓發現了其局限,通過借鑒馬克思的思想與現象學的身體觀念,將“身體——主體”定位爲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以重建身體的主體形貌,恢復理論與生活世界的聯繫。經過數十年的梳理,伊格爾頓完成了三個相輔相成的工作:一是指出主流文化對“身體——主體”的遺忘切斷了理論與本源的聯繫,由此產生的巨大陰影橫互在學者和文本之間;二是強調這種遺忘源於勞動分工所造就的精神/物質二分法,反映了被精心僞裝的統治邏輯;三是演繹了理論建構回歸“身體——主體”的可能路徑。通過這三個層面的思考,他敞開了一條重要的理論綫索——人們完全可以既從“身體——主體”出發,又不重蹈自然主義、生理主義、感覺經驗主義、機械唯物主義的覆轍,推動理論研究走上歸家之旅。在西方學術界,這是迄今爲止仍未獲得充分估價的貢獻;對於正在尋找理論創新路徑的中國學者來說,可能會具有某種啓迪意義。 段落標題: 1. “殘缺的身體”與理論對生活的疏遠:一個重要的邏輯綫索 2. 佔統治地位的文化生產模式與身體被壓抑——遮蔽的深層機制 3. 回到“身體——主體”:“理論之後”的理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