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沈清松
Title
利瑪竇來華啓動“相互外推”策略之檢討 : 以早期耶穌會士與華人教友的論述爲例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5年10月, 第5卷第4期, 第27-43頁
Keyword
“外推”策略;中西互譯;德行倫理;中國宗教
Abstract
摘要 : 在全球化進程加速,跨文化互動越來越密集的趨勢下,各種文明之間的對話愈發顯得必要而急迫。文明之間的對話應當採取一種“外推”與“相互外推”的方式,分語言、實踐、本體三個層面來進行。以利瑪竇爲例,他在西方現代性形成初期來華,帶來了西方的科技、倫理、哲學、宗教,啓動了中西文化交流大潮。他與初期來華的耶穌會士們首先在語言層面實施“相互外推”的策略,這涉及中西互譯運動。該運動隱含一種文明對話的平等模式,亦即利瑪竇《交友論》所示的“友誼”範式。他們既介紹孔子與《四書》給西歐,也引入亞里士多德作爲第一個系統譯成華語的哲學家,稱這樣做是爲了使“東聖、西聖,一體融通”,即讓中西文明在經典上進行對話與會通。在此之上,利瑪竇又與來華的耶穌會士和華人教友進行了“實踐外推”,將西方流行的“靈魂論”轉成中國的“人性論”,這在畢方濟《靈言蠡勺》、艾儒略《性學觕述》、夏大常《性說》等著作中都有顯示。在“實踐外推”之上,利瑪竇及其追隨者還進行了“本體外推”。然而,他們用理性方式證明天主存在,並用實體的天主觀來與朱熹的“理”、道家的“無”、佛家的“空”論辯,卻招致對方的嚴厲批判。幸而有夏大常對中國宗教性質的查考,爲中西初融的中國宗教學立下雛形。從利瑪竇等人的“外推”策略看,當時耶穌會爲了表現他們的思想體系與教育體系的科學性、邏輯性與理性,以及自我認識的重要性,所作出的“外推”抉擇在內心體驗、心懷奧妙、密契論深度方面並沒有多加發揮。如果當時他們除了引進西方科學與理性論以濟補中華文化的不足之外,更能與中國士人分享他們對終極真實的體驗與感懷,他們對隱藏的天主的體會、宗教奧秘的體會,以及基督宗教所講的自由與關係的想法等等,並進一步邀請彼此來相互體會,再轉換爲相互可懂、設身處地爲對方着想的言論,或許天主教能與儒家、道家、佛家有更爲深入的交流。 段落標題: 1. 初期來華耶穌會士的“語言外推”:中西互譯 1.1. 中西互譯的先鋒 1.2. 文明交流的平等模式:友誼 1.3. 亞里士多德被選為第一個系統譯成華語的哲學家之理由 1.4. 艾儒略在《西學凡》中的陳述 2. 初期來華耶穌會士與華人教友的道德論述與“實踐外推” 2.1. 從靈魂論到人性論 2.2. 艾儒略《性學觕述》、畢方濟《靈言蠡勺》與夏大常《性說》 2.3. 耶穌會士的德行論倫理學:“壓抑的德性論”對比“創新的德性論” 2.4. “實踐論”:以德沛為例 3. 初期來華耶穌會士與華人教友的宗教論述與“本體外推” 3.1. 天主的觀念與天主存在證明 3.2. 天主為實體與朱熹的“理”、道家的“無”、佛家的“空” 3.3. 夏大常對中國宗教性質的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