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 Author
- 提哈諾夫
- Title
- 何爲世界主義?誰是世界主義者? : 基於政治哲學、比較文學學科史的考察
- Journal Name
- 南國學術
- Pub. Info
- 2016年7月, 第6卷第3期, 第356-365頁
- Keyword
- 世界主義;民族主義;永久和平;世界文學;康德;歌德
- Abstract
- 摘要 : “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來源於兩個希臘詞源:宇宙(cosmos)、城邦(polis)。自第歐根尼宣稱自己是第一個世界主義者開始,世界主義就被視爲代表了一種理想,即承認人類的差異以及跨越國家、民族界限的普遍權利。自啓蒙時代開始,現代意義上的世界主義話語,作爲一種對世界秩序的理念與想像開始逐漸成形。它在政治哲學、文學、文化領域的不同表現,反映出歷史不同階段中政治共同體的自我調整,也折射出“民族主義”、“民族國家”等概念在當時所經歷的一系列危機和挑戰。在德意志民族主義興起的背景之下,康德的《永久和平論》爲世界主義思想在現代政治哲學領域奠定了基礎,同時代的費希特對該項和平計劃做出過積極回應並將它視爲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手段。在20世紀,阿倫特、施密特等人對永久和平計劃持消極態度,並分別從極權國家以及民族國家權利等角度進行了思考。在比較文學領域,“世界文學”概念使文學成爲表達世界主義觀念的途徑之一。從18世紀開始,在施勒策、赫德、梅西埃等人的努力下,“文學世界主義”興起,並逐漸從兼收並蓄的欣賞態度發展爲多國間動態的交流過程,從而接近於歌德的“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概念。“世界文學”概念不僅推動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學關係研究,也促進了國別文學民族身份意識的覺醒。通過一系列對世界主義話語的語境化,可以發現,“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在歷史上往往處於一種複雜的、互相糾纏的共生狀態,而非互相排斥。因此,取消政治隸屬關係、變成流亡者,並不一定能成爲世界主義者,而關鍵在於通過一種承認人類共同生存基礎並欣賞擁抱差異的方式來存在並行動於這個世界之中。 段落標題: 1. “世界主義”與不斷調整的“城邦”觀念 2. “永久和平”觀念——世界主義作爲新的世界秩序的基礎 3. “世界文學”以及作爲學科的比較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