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UM E-Theses Collection (澳門大學電子學位論文庫)

Title

PFLL(Criminal Law) 000 (SAMPLE) 我國單位犯罪刑事責任機制研究

English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promulgation of current Penal Code in China. From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to a formal regime, unit crime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China’s Penal Code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Current research in this area mainly focuses on specific issues of unit crime mechanism rather than the existence value of unit crime mechanism. This change does not suggest the perf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it crime, but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legislators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 twenty 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t crime in 1997 penal code, both the legislature and judiciary authorities have issued several documents to respond to practical needs, the academia have also developed several theories. However, there is no any theory that is widely accepted. This reflects the absent fundamental study of unit crime. Generally, there are following features of current unit crime literature. Firstly, current study on unit crime in China lags behind legislate and judicial practices. Secondly, the objective fact of unit crime, legislate and judicial confirmation provide relevant research ideas. Thirdly, challenges facing by the practice of unit crimes are also found in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In other words, the academic research mainly relies on the practice of unit crime. This also suggests that the legislation utilitarian tendency without sufficient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and research on unit crime when China had to address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unit crime. The legislation leads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of unit crime, which covers the concept, legislation mode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 But there is no a general logic that reflects not only the nature of unit crime but also China’s penal code principles as well as connects all these aspects. In other words, theoretical study on unit crime in China lags behind legislate and judicial practices. Therefore, the author adopts the perspective that integrates the nature of unit crime and China’s penal code principles.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criminal personality of unit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unit crime with the aim of finding a reasonable logic to addres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unit criminal subject and natural person crime subject. There are five main part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general statement of unit crime responsibility. It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and legal background of unit crime in China, differentiates the theoretical status of unit crime in China’s criminal law regime,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by the application of unit crime, and specifie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part is on subject constitution of unit crime. This is fundamental issue of unit crime. The starting point is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of unit under the criminal law and corporate under the civil law. This part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that subjects of unit crime should meet. There includes three layers of conditions, objective conditions, substantial conditions and core conditions. This part discusses whether governmental agencies could be subject of unit crime. The thesis argues that governmental agencies are not able to commit unit crime with some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This third part is on th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unit crime. The previous parts concentrate on the argument that unit should undertake its own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rt starts with this perspective and study on th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which is on what circumstances that unit should undertak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t further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s that unit itself fits the nature of crime that damaging legal interests and reflects the natur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at should be a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the factual foundation of unit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nature of legal persons. Thirdly, the regulatory foundation of unit crime is the unit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 capacity to undertak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form and the legal personality of the unit is the substance. The fourth part is on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unit crime. Based on the third part, this part further discusses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the unit as entities should undertak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t contributes to distinction between unit crime and natural person crime, and also to the penalty foundation of unit as entiti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penalty of unit crime should focus on the role of unit itself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t crime and natural person crime, which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nalty of unit crime.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t itself and unit members is that “attribution of behavior and separ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The fifth part is on penalty mechanism of unit crime. 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penalty doctrine, substantive penalty form, penalty standard and direct responsible unit members. The first set of issues concentrates on the unit itself, while the second set of issues on the unit members who should directly undertake the penalty. The current principal penalty doctrine of unit crime is that both unit itself and the direct responsible unit members should be penalized. The current subsidiary penalty doctrine of unit crime is that only the direct responsible unit members should be penalize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subsidiary penalty doctrine is inapplicable to unit crime and should be abolished.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unit joint crime, the author advices that the penalty standard of unit crime and the penalty standard of nature person crime should be consisten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enalize unit crime precisely, the author advices to replenish substantive penalty form. Key words: unit crim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attribution of behavior, separ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criminal law, natural person, relationship

Chinese Abstract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發展與現行刑法的頒布,單位犯罪已從一個理論上的熱點爭議問題轉化為由刑法正式確立的制度問題。單位犯罪正式被納入我國刑法,成為由刑法明文規定的法律制度已有 20 餘年的時間了,對於單位犯罪的研究重點已經從單位犯罪是否應當⬀在的價值爭論轉移到了對單位犯罪制度中具體事實問題的研究;對單位犯罪制度的研究熱度也似乎從刑法剛頒布時的熱烈討論到現在的話題平息而有所降低。這種重點與熱度的轉變,並不代表著我國單位犯罪的制度發展以及理論研究到達了成熟與完善的程度,反而現實的情況是,不僅立法機關就單位犯罪具體問題做出的規定立場並不統一,而且實踐中對於單位犯罪方方面面的問題依然聚訟不絕。 為解決單位犯罪所涉及的各方面問題,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通過出台立法解釋與司法文件的方式來進行補丁式的應對,理論界也針對單位犯罪的各方面問題提出諸多學說,但至今尚沒有一種理論可以成為對單位犯罪進行完美解說的權威通說。這背後所反映的問題是由我國單位犯罪制度的發展特徵所暴露出來的對單位犯罪最基礎的本質性問題研究的欠缺。我國單位犯罪的理論研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我國的單位犯罪理論研究,總體上落後於立法與司法實踐活動」,第二、「單位犯罪的客觀⬀在以及立法與司法的確認,為單位犯罪的理論研究提供了現實的課題」,第三、「單位犯罪的實踐困惑,依然對理論研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可以說單位犯罪的理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司法與實踐的帶動與引導。這反映了我國單位犯罪的立法是在單位犯罪理論準備尚不充足之時為了應對引起巨大社會危害的單位犯罪問題進行的功利性選擇。由立法先行帶動的單位犯罪理論研究內容,從單位犯罪的概念、立法模式、責任理論,到單位犯罪的法律適用、立法完善以及適用於單位的刑罰與訴訟制度均有所涉及,但能夠將這些方方面面的客觀問題串聯起來,一方面可以準確反映單位犯罪的本質,另一方面可以將單位犯罪與我國刑法理念融合起來的統一思路並沒有形成。這正說明了我國單位犯罪制度的理論研究任務並沒有完成,單位犯罪中仍然在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亟待解決。也就是說,在我國,單位犯罪制度的形成,在立法與司法方面的腳步是明顯快於理論研究的腳步的,在立法與司法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現狀下,仍然須要理論研究上進一步的論證與解讀。因此筆者選擇從單位犯罪的本質問題以及單位犯罪與我國刑法理念進行融合的角度入手,將被刑法賦予犯罪主體資格的單位,如何承擔刑事責任的整個運行機製作為研究的內容,試圖找到一條能夠解釋我國單位犯罪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並準確處理單位這一新的犯罪主體與傳統犯罪主體自然人之間的關係的合理途徑。 文章從結構上主要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單位犯罪刑事責任機制的概述。分別介紹了我國單位犯罪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法律環境,辨明了單位犯罪制度在我國刑法體系中所處的理論定位,分析了單位犯罪制度在實際運用中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困境,以及闡明了本文力圖通過研究單位犯罪刑事責任機制所要完成的目標任務。單位犯罪的理論定位是:單位是被我國刑法所認可的與自然人犯罪主體相並列的一般犯罪主體。作為組織體的單位,與以個體形態在的自然人,二者在屬性上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作為犯罪主體的刑法人格是無差別的,刑法理論因此而無差別的對這兩類主體平等適用。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為了正視單位犯罪中單位與單位內部自然人的密切關係,梳理單位作為組織體與固有的自然人理論體系的關係,完成單位組織體責任理論在刑法理論體系中的自洽。因此將理清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在刑法體系內的關係以及解套單位與自然人在單位犯罪框架內的關係,作為單位犯罪刑事責任機制研究所要完成的目標任務。來根本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對單位犯罪中單位與單位成員各自責任根據模糊,以及單位犯罪處罰情況混亂的問題。 第二部分,是單位犯罪的主體構成研究。單位犯罪的主體問題,是整個單位犯罪刑事責任機制中最為基礎性的問題。將單位作為刑法的關注對象與法人作為民法的關注對象之間的不同之處作為此問題研究的起點。分析歸納了作為組織體的單位成為犯罪主體所必須滿足的犯罪主體資格條件,這一犯罪主體資格條件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形式條件、實質條件與核心條件。接著就滿足這一犯罪主體資格條件的單位事實類型中,普遍⬀在爭議的單位犯罪主體——國家機關的犯罪主體資格問題展開討論,並提出了本文的觀點,本文認為國家機關不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但在一定範圍內能夠進行經濟交往行為的地方行政機關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理論研究對單位犯罪主體情況的認知中,始終無法脫離單位成員在單位犯罪主體中的功用,這是由於在單位犯罪的責任認定過程中,單位成員也往往須要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因此,單位成員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問題,以及與此承接的單位成員是否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的問題,都被不可避免的歸入到單位犯罪主體定位的研究範疇之內。經過對此問題的深入剖析,本文認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就是單位本身,對單位犯罪負有直接責任的單位成員並不是單位犯罪的主體。得出這一結論的基礎是通過對單位犯罪自身形態結構的重新認知,認為單位犯罪是一個單位的整體犯罪,但在單位犯罪中⬀在著兩類性質不同的犯罪行為,分別是單位整體的組織體犯罪行為,與單位成員個體的自然人犯罪行為。我國以往提出的諸多單位犯罪主體理論之所以沒有形成普遍有力的通說,原因就在於均認為單位犯罪中只⬀在一個犯罪行為,並試圖通過這一個行為,既解說單位自身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也解說單位成員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但都無法形成令人信服的理念通路。因此本文在將單位犯罪中的行為理解為兩個犯罪行為的基礎上,並結合罪責自負原則與犯罪主體與行為主體的對應關係,重新定位單位犯罪的主體情況,得出單位犯罪的主體是單位本身,單位成員承擔刑事責任是因為其本身是自然人犯罪主體且行為構成了犯罪,並對單位成員在單位犯罪主體中的實際地位進行了說明。在重新定位單位犯罪主體的過程中,找到了單位犯罪理論研究的應然價值取向並不是為作為自然人的單位成員在單位犯罪中承擔刑事責任尋求根據,單位成員是自然人,若其行為構成犯罪則須承擔刑事責任已是既定的法理;而是為作為組織體的單位自身承擔刑事責任尋求根據。此價值取向也是本文在研究單位犯罪刑事責任機制過程中始終貫徹的基本思想。 第三部分,是單位犯罪的歸責基礎研究。在前文將單位犯罪理論研究的應 然價值取向定位為——為作為組織體的單位自身承擔刑事責任尋求根據的基礎之上,首先選取從單位犯罪的歸責基礎這一宏觀的角度作為問題的切入點,深入研究單位犯罪的歸責機制,即作為組織體的單位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能夠(為 何)承擔刑事責任。從三個方面剖析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都可以得出單位作為適格的犯罪主體具備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的結論。第一,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理論基礎是,作為組織體的單位承擔刑事責任,不僅符合犯罪的本質是法益侵害,而且反映刑事責任的本質由道義責任論向社會責任論的轉變,更進一步基於單位自身獨立的意志與利益體現了刑事責任的內涵也包括法律後果之外的主觀可譴責性內容。第二,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事實基礎是法人的本質,對法人的本質向來⬀在著擬制論與實在論之爭,由於法人的本質之爭是在肯定法人具備法律資格的基礎上就其如何取得法律資格進行的爭論,因此這種爭論與單位能否承擔刑事責任之間並無直接的對應或決定關係。但是法人的本質之爭所提供的理念與思路,對理解作為組織體的單位成為犯罪主體並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提供了方法論的作用:一方面,法人本質的擬制說正確的揭示了單位自身與單位內部成員之間在行為實現方面的關係,即單位行為的實施,必須借由其內部自然人成員來完成,行為與不行為都只能由具體的人來承擔。另一方面,法人本質的實在說強調了單位自身與單位成員之間在法律資格方面彼此獨立,即賦予單位法律人格的真正意義在於其符合法律的價值選擇,法人的人格與自然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但二者不同,法人具有其獨立⬀在的意義,法人不能還原為其內部的自然人。第三,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規範基礎是單位的刑事責任能力,單位的刑事責任能力與單位的刑法人格之間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單位的刑事責任能力體現的是不同於自然人個體的具備組織體特徵的單位自身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單位的刑事責任能力的內涵,是符合刑事責任能力所要求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的,具體從單位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程度、在期間與在範圍等方面對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深入剖析。另外,闡述了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原則與刑法基本原則之間的融合,以及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範圍即單位能夠對哪些犯罪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使抽象的單位犯罪刑事責任基礎問題得以具體化。 第四部分,是單位犯罪的歸責要素研究。在第三部分的基礎上繼而選取從單位犯罪的歸責要素這一具體的角度作為問題的切入點,深入研究單位的歸責機制,即作為組織體的單位基於什麼樣的原因應當(如何)承擔刑事責任。單位犯罪刑事責任歸責要素主要在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為區分單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提供重要依據;另一方面進一步詮釋了單位作為組織體的可罰性基礎,為單位犯罪的雙罰制處罰原則提供理論支撐。單位犯罪的歸責要素所反映出的特徵,同時也是單位犯罪的本質特徵,分別是整體性與利益性(即利益歸屬的團體性),只有同時體現整體性與利益性這兩個特徵的歸責要素才能夠歸屬於單位,用以充足單位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的歸責要素分別包括主觀歸責要素與客觀歸責要素,前者是指單位的整體犯罪罪過,後者是指單位的整體犯罪行為。首先,在單位罪過的部分,探討了單位罪過的來源是單位的意志,單位罪過的本質是單位實施犯罪的整體意志。借助法人的本質中擬制說所提供的方法論,意志是專屬於人的思維活動,單位罪過的形成機制離不開單位成員的作用,同時單位作為組織體具有不同於自然人個體的組織體特徵,因此本文提出單位罪過的形成機制分別包括自然人機制與組織體機制,前者主要形成故意的犯罪罪過,後者只能形成過失的犯罪罪過,並就此展開了詳細的論證,此為本文的創新點之一。單位罪過的類型問題是理論研究中的熱點問題,本文認為單位犯罪的罪過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過失,在單位故意方面,從單位故意的形態結構與認定關鍵兩個方面進行剖析,解決了事後追認的單位意志能否形成單位罪過等問題。在單位過失方面,單位過失的表現形式區分為決策過失與監督管理過失;並且認為,認可單位犯罪的罪過包括過失與我國現有的過失理論是可以調和的;進一步具體考察我國刑法中單位過失犯罪的具體在範圍,發現並不在僅可以由單位主體以過失心態構成的犯罪,單位過失犯罪隱藏在復合罪過的犯罪之中。其次,在單位行為的部分,以單位整體行為的形態結構與責任關係為開端,基於前述對單位犯罪主體情況的定位,進一步認為單位犯罪是單位整體的犯罪,在單位犯罪場合中⬀在著兩類性質不同的行為,分別是單位的整體行為與成員的個人行為,這一單位犯罪行為的形態結構反映出的單位與單位成員之間的關係是「行為的歸屬,責任的分離」,此文本文提出的核心理論以及最主要的創新。緊接著研究單位犯罪行為的具體認定問題,區分為可以歸屬於單位的犯罪行為,以及不可歸屬於單位的犯罪行為也即單位實施非單位犯罪的問題,在後一問題中,詳細分析了單位成員是否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因為「作為單位犯罪的理論,不但要說明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理由是什麼,而且還要說明單位犯罪時單位中自然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是什麼。」 4 綜上,單位犯罪的歸責要素的研究離不開單位中自然人的作用,整個單位犯罪理論的研究過程均圍繞著通過合理解說單位與自然人間的關係,來說明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 第五部分,是單位犯罪的處罰機制研究。對單位犯罪進行處罰,其本質是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最終實現,選取從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與處罰方式問題以及單位犯罪的處罰標準與直接責任人問題這兩個大的角度展開研究,前一問題的研究對象主要著眼於單位自身,後一問題的研究對象主要著眼於在單位犯罪中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直接責任人員。因為「處罰單位犯罪的注意規範保護目的,是為了告知單位不能僅為了自己的利益實施行為,也要履行行政法規設定的各項安全生產、經營、管理義務;同時,告知單位中的上層決策成員及一般工作人員,不能僅忠實於單位自己的規章制度、文化體制、治理結構、領導指令,更重要的是對法的忠實和法規範的維護。」 5 現有的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是以雙罰制為主單罰制為輔,分別分析了雙罰制與單罰制各自的依據與⬀在的弊端,並提出改造的方案。本文認為採用單罰制的單位犯罪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單位犯罪,可以將現行規定了單罰制的法律條文改造為自然人犯罪或處罰單位本身的單位犯罪;同時認為建議取消雙罰制的稱謂,確認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就是對單位自身的處罰。單位犯罪的處罰方式在現有單一罰金刑的基礎上,建議增設限制與取消單位經營資格的資格刑,來完善單位犯罪的刑罰體系。在單位犯罪的處罰標準中,剖析其中⬀在的刑法對單位犯罪主體的定罪標準設定高於自然人犯罪主體的定罪標準,以及對單位犯罪中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定刑配置輕於同等情況下自然人犯罪的法定刑的問題,並對此問題進行解套,提出建議統一單位主體與自然人主體處罰標準的觀點,並借助此觀點解釋了單位與自然人共同犯罪的實踐難題。單位犯罪理論的研究目的中,包含同時準確評價單位行為與單位成員行為的內容,因此準確認定單位犯罪中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直接責任人員,是與單位犯罪的處罰機制密切相關的。分別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這兩類不同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單位成員相同的責任基礎與獨具的責任基礎進行研究,並分別剖析了二者的責任類型與具體人員範圍。 關鍵詞:單位犯罪 責任機制 行為歸屬 責任分離 刑法 自然人 關係

Issue date

2018.

Author

楊慧

Faculty

Faculty of Law

Degree

Ph.D.

Subject
Supervisor

趙國強

Location
1/F Zone C
Library URL
99100821342970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