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劉陽河
Title
性別,權力與主體性:論清代八旗閨秀詩歌的族群書寫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4年9月30日, 第14卷第3期, 第396-411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4%E5%B9%B4%E7%AC%AC3%E6%9C%9F/%E6%80%A7%E5%88%A5%EF%BC%8C%E6%AC%8A%E5%8A%9B%E8%88%87%E4%B8%BB%E9%AB%94%E6%80%A7%EF%BC%9A%20%E8%AB%96%E6%B8%85%E4%BB%A3%E5%85%AB%E6%97%97%E9%96%A8%E7%A7%80%E8%A9%A9%E6%AD%8C%E7%9A%84%E6%97%8F%E7%BE%A4%E6%9B%B8%E5%AF%AB.pdf?_t=1727073867
Keyword
八旗閨秀;詩歌;族群;性別;主體性
Abstract
清代八旗多能詩閨秀,在滿漢交融的大趨勢下,其詩歌創作處於崇尚漢文化與保持族群本色的張力之中,形成複雜多元的族群書寫,並具有歷時性流變。在滿洲統治階級象征資本的滲透下,八旗閨秀與皇權產生多重互動,不但體現為男性家庭成員蒙恩受賞,還包含自己入宮朝賀、內廷備差和參選秀女,同時,其滿洲體認經由長白山、盛京等文化符號得到進一步深化。這種表面上的“共識”背後是性別與權力多重隸屬關係生成的規訓作用,通過詩歌的彈性空間,八旗閨秀既對滿洲政權表達擁戴與認同,又不失旗制規訓下的不滿與憤懣情緒,其自我主體意識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表露。在具體而強硬的政令之外,維護族群文化的官方意識形態為閨秀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空間,閨秀將“騎射”這一族群文化資源轉化為跨越性別界限進行自我言說的工具,並以想象性的認同在官方政策和文化現實中尋找平衡,凸顯出政治權力和社會性別的相互作用乃至相互建構。八旗閨秀詩歌極大地開拓了清代女性文學的書寫疆域,不但可以作為清宮檔案和地方史料的補充,還反映出旗人女性的歷史境遇與內心世界,對考察性別視域下的滿洲族群意識與文化取向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段落標題: 1. 清代八旗閨秀的漢詩創作及其演進歷程 2. “蛾眉始信北宸尊”:權力象徵資本與滿洲族群體認 3. “受恩容易報恩難”:旗制規訓下的隱衷表述 4. “此心端不讓鬚眉”:女性意識與族群文化的想象性認同 5.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