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胡大雷
Title
十六國北朝僧俗往來書箋及其文學史意義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2年7月30日, 第12卷第3期, 第466-476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2%E5%B9%B41%E2%80%944%E6%9C%9F/2022%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3%E6%9C%9F.pdf
Keyword
書箋;僧俗;文化交流;佛教境界
Abstract
十六國北朝時期,佛教信仰盛行,不少當權者以為,西來的佛教與北方政權應該有一種天然的聯繫,即石虎所稱“佛是戎神,正應所奉”。但是,藉佛教造反、作亂的事件也不少,並且都是沙門挑頭的。後趙時,就有自稱佛太子的侯子光,自立朝廷並建元。當然,朝廷也有滅佛的情況,北魏太武帝的毀法,北周武帝時的法難,就是其中最著名者。僧與俗之間尤其是君王與僧徒的往來書箋,成爲當時佛界與朝廷協調關係的手段之一。從僧與俗來往書箋的內容看,或是朝廷向僧徒敬禮致物,如秦主苻堅、後秦主姚興、燕主慕容德、魏主拓跋珪都給竺僧朗送書致物;或是討論佛理,如秦主姚興與釋慧遠、鳩羅摩什之間的往來書箋,討論《大智論》、三世問題。僧俗往來書箋還多因朝廷徵召僧徒而起,如後秦主姚興徵召僧人道恆、道標,而後者則堅持法服、意志不裝;姚興又與僧㓞口、僧遷、鳩摩耆婆三法師書箋,令其規勸;又有所謂的菩薩與羅漢之爭,表現出僧界對有補於世的方式、目的與朝廷不同。在北周、隋代,又有宇文護徵召釋亡名入京的往來書笺,最終協調的結果是,釋亡名入京而不入仕,如此實現了僧俗既兩相不同又兩相和諧的境地。其時,也有以友情為主的書箋,協調僧俗關係,促進了佛教的發展,如時任晉王的楊廣與國清寺智顗的往來書箋,表現出政權對佛教的容納與支持。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僧俗往來書箋,主要顯示出僧徒的個人魅力,如佛圖澄的道術能力與僧朗的政治智慧,以此促進着佛界與朝廷的互敬。這些往來書箋,顯示出僧徒與俗界交流思想情感、宣揚佛教、爭取信衆、爭取佛教地位的努力,由此促進着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這些往來書箋,還顯示出十六國北朝文學的新特點:創造出佛教與山水相融的新境界,“偈”進入書箋,顯示異域文化與中土文體的相結合,以及作爲文學文體的書箋在文化交流、權力對峙諸方面所起的和諧作用。僧俗來往書箋創造出的佛教境界,以此表示的僧俗雙方進行身份相等的“宣意”“懌情”的“心聲之獻酬”,溝通並和諧了僧、俗關係;而書箋圍繞着佛理而構成一種美的境界,讓人欣賞,令人沉浸。時至今日,仍別具意味。 段落標題: 1. 信仰與衝突 2. 徵召與堅守:十六國時期僧俗來往書箋 3. 支持與依靠:北周隋時僧俗來往信函 4. 人格魅力與僧、俗互敬 5. 文學魅力與文學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