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楊天宏
Title
典範興替:“桐城義法”與桐城派的近代命運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2年4月30日, 第12卷第2期, 第232-247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2%E5%B9%B41%E2%80%944%E6%9C%9F/2022%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2%E6%9C%9F.pdf
Keyword
桐城源流;桐城學;桐城義法;典範興替
Abstract
桐城派起源於明末清初,開派於方苞,興盛於姚鼐,轉承於曾國藩,“變種”於嚴復、林紓。桐城文章作為古文典範,其指歸充分體現在桐城義法之中。所謂“義”,強調“言之有物”,即唯新是求、不襲古人;所謂“法”,強調“言之有序”,即遵循章法、文字雅潔。具體包括八條:一是“循名責實”——文題相維,概念準確;二是“文質事覈”——實事求是,質實精準;三是“佈勒有體”——認真佈局,精心建構;四是“辭尚體要”——擇要書寫,詳略得當;五是“脈相灌輸”——氣脈貫通,邏輯謹嚴;六是“辭好雅潔”——文忌粗俗,高雅斯文;七是“義意隱深”——委婉隱深,曲徑通幽;八是“意趣妙遠”——營造意境,趣味妙遠。這“三十二字箴言”看似散葉落花。實則旨趣相連,均是桐城文章家的經驗之談。它為年輕學子習作古文鋪就入門及進階之道,並為中國歷史古文價值的再發現提供基於傳統話語的認識工具。作為典範,桐城古文及寫作講究包含極具審美價值的文章之學,並在“工具理性”層面與現代學術寫作理論及方法相通。所謂桐城派“有文無學”的認知。反映了清代“漢宋之爭”中漢學家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義,也暗含傳統思想中“學者”對“文人”的偏見。今日評價桐城派,既要認識到其時代局限及桐城之學的不成熟,又要肯定新文化人以白話取代古文對推進教育與文化普及的積極作用,但不能以時人帶有認識偏見的是非為是非。民國肇建後,桐城派在新舊之爭中慘遭敗北,新文化帶來學術文章“典範”興替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桐城派在社會學意義上居於劣勢,也是致敗因素。嚴復、林紓不敵新、舊兩派對手,並不意味着桐城古文窳劣。事實上,作為轉型時期的桐城文士,二人所譯大量西方經典和文學名著,作為影響並不在章太炎一派古文經學家及推廣白話諸公的文字之下。作為古文寫作與閱讀的規範,“桐城義法”對孜孜以求思想及文字寫作的今日學人,仍可提供以古典語言和思維方式表達的方法論啟示。 段落標題: 1. 引言 2. 桐城源流與古文“典範”形成 3. “桐城義法”與典範指歸 3.1. 關於“義”的表述 3.2. 關於“法”的表述 3.2.1. “循名責實” 3.2.2. “文質事覈” 3.2.3. “佈勒有體” 3.2.4. “辭尚體要” 3.2.5. “脈相灌輸” 3.2.6. “辭好雅潔” 3.2.7. “義意隱深” 3.2.8. “意趣妙遠” 4. 時代危機與“桐城變種” 5. 典範替代與“桐城義法”的近代意義 6.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