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楊纓
Title
國際生絲市場重組之下:19世紀70-90年代江浙生絲的輸出與流通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3年7月30日, 第13卷第3期, 第383-396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3%E5%B9%B41%E2%80%944%E6%9C%9F/2023%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3%E6%9C%9F.pdf
Keyword
生絲;開埠;流通;絲行;公所
Abstract
近代中國是如何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這一過程與中國的流通結構有著怎樣的內在關係?為了回答這一問題,筆者以中國近代最重要的 出口商品江浙生絲為線索,考察了五口通商至20世紀20年代這一較長時段內生絲貿易的發展狀況以及生絲商人的經營活動,勾勒出生絲貿易及其流通體制的三個演進階段,也即上海開埠至19世紀70年代中葉、70年代中葉至90年代、90年代末以降的三個階段,本文考察的是第二階段的情況。 19世紀70年代以後,江浙絲失去了在世界生絲市場上的優越地位,生絲的出口價格受國際價格制約,進入了一個長期下降與停滯的時期。與此同時,內地絲價卻不以上海行情為轉移,仍然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內銷場興旺,擡升了內地絲價。另外,隨著電信和報紙的普及,上海的商業信息變得公開透明,由此加劇了絲商間的競買競賣行為,導致產地與上海間的價格差縮小。在這樣的形勢下,內地的絲業公所試圖通過制定諸如統一生絲的收購日期和價格等章程來排除同業競爭,維護同業利益,但由於當時存在大量公所以外的同業商人,公所制定的規約並不能得到切實有效地遵行。中國傳統社會開放、流動的特性,給規約在實際執行中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筆者認為,直到19世紀90年代末以前,以移動商人和中介者為基礎的傳統的“客商——牙行”體制並未發生根本變化。出口生絲雖然沿著蠶農→絲行→絲棧的軌跡向外流通,但各個流通機構並不為特定的商人所壟斷,具有開放和流動的特性。生絲的流通機構在結構上缺乏組織性,導致其上下間的損失轉嫁無法順利進行,從而阻礙了通商口岸對內地的控制,這也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上海市場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仍然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重要原因。 段落標題: 1. 前言 2. 19世紀70-90年代生絲價格的動向 2.1. 上海生絲價格的動向 2.2. 內地生絲價格的動向 2.3. 絲織業與生絲需求 3. 絲業公所對市場的控制及其局限性 3.1. 生絲商人的動向 3.2. 絲業公所對市場的控制及其局限性 3.3. 養蠶農民與絲行 4. 結語 附表: 1. 內地細絲價格 附圖: 1. 內地、上海、倫敦絲價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