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郭衛東
Title
抗日戰爭時期的“榮譽軍人”特殊教育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3年1月20日, 第13卷第1期, 第156-168頁
Link
https://ias.um.edu.mo/wp-content/South%20China%20Quarterly/PDF/2023%E5%B9%B41%E2%80%944%E6%9C%9F/2023%E3%80%8A%E5%8D%97%E5%9C%8B%E5%AD%B8%E8%A1%93%E3%80%8B%E7%AC%AC1%E6%9C%9F.pdf
Keyword
抗日戰爭;榮譽軍人;特殊教育
Abstract
人類對殘疾人比較正規的集中收養教育始於軍人。1706年,法國在巴黎建立“榮軍院”,開殘障軍人教養機制之先河。1863年,“傷病救護國際委員會”成立,系紅十字運動的創始者和《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的倡導者與監護者所為。從此,救助傷兵成為人類通過國際法約定的共同行為。此時也是近代特殊教育在全世界蓬勃發展之際,教育與養護兩者齊頭並進、相得益彰,對傷殘軍人實行教育的理念從歐洲至亞、非、拉、美、澳傳播運行。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官兵傷亡慘烈,救助、教養、安置傷殘軍人為當務之急,對榮譽軍人的特殊教育也適時發展起來。1938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榮譽軍人教導院”,樹起尊崇榮軍的樣板。平等相待,是對殘疾人最大的尊重。教育公平,既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環節,又是高標準要求。而榮軍特殊教育是民族戰爭善後工作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關係到受教人的樂生就業、心理康復、社會融入、家庭幸福、後方建設等。中國榮軍特殊教育體系在抗戰期間基本架構成型:各級政府從漠視到重視,制定了相應的法令法規;組建了從中央到地方、從“邊區”到“國統區”的管理和教養機構;當局頒行了榮軍教育的課程準則和課目指導,包含智識教育、職業教育等類別,旨在加強其自力更生和服務國家的能力,助其盡快實現自尊、自立、自強,因而將技能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榮軍特教的體系學制、教學語言、教材教具、方式方法多借鑒於歐美發達國家。軍人原為社會最強勢集團中的成員,因傷成殘轉為“榮譽軍人”後,變為弱勢,心理落差極大,而要恢復其精神“強勢”,教育為最關鍵環節。考察榮軍特殊教育的全過程,可以發現,雖已取得建基立業、大致完形的空前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弊病:對傷殘軍人未能做到應收盡收、應養盡養,更遑論應教盡教;在教養中,重“養”而輕“教”,即使“教”也多注重職業技能訓練,而非基礎人文修養;政府雖出台各種優惠舉措,卻常常口惠而實不至,難以完全兌現。傷殘軍人窘況亟待全面改善,榮軍特殊教育尤需更大進步,這絕非戰爭環境下的中國所能實現。 段落標題: 1. 建章立制 2. 智識教育 3. 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