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鄒詩鵬
Title
"病毒社會"及其文明論域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0年11月30日, 第10卷第4期, 第559-567頁
Keyword
病毒社會;人毒共在與"隔"病毒存在的文明史;非進步主義;病毒存在的倫理學
Abstract
長期以來,人類社會一直以特有的方式容納和應對"病毒",但並沒有將其表述為社會事實。晚近以來,由病毒引致的傳染病的頻繁流行及其非常態的社會運行狀況,使得"病毒社會"的特征愈益明顯。因此,有必要將"病毒"與籠統的"瘟疫"區分開來,對"病毒社會"展開相應的反常社會分析,觀察其停滯型的社會樣態及其價值世界、交往規範、倫理類型的變化,以拓展其文明論域。與"瘟疫社會""疫災社會""疫毒社會"以及"細菌社會""寄生蟲社會"等概念或命名相比,"病毒社會"概念更宜於揭示人毒共在的自然社會狀態並理解病毒肆虐時社會交往關係的"隔"。"人毒共在",意味著在承認病毒存在的前提下,如何實現人與病毒的有效分隔,並承認群體免疫的一定的合理性,直到相應的疫苗開發出來為止。病毒雖是人類的敵人,但在自然狀態的意義上,卻又是長期與人類相伴相生的微生物,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員。相對於病毒侵入型的社會世界,更應該接受病毒融入型的社會世界,在不至於導致人際區隔進而轉變為精神心理區隔的情況下,"隔"是人類應對病毒社會基本交往與存在方式。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版一部真正基於病毒社會或瘟疫社會的文明史。確立"病毒社會"概念,有益於吸納非進步主義價值觀,反思並調整"進步強制"的現代性應對病毒機制。非進步主義價值觀針對的是單一的"進步主義",而非進步本身;應對病毒社會方式的調整,往往意味著一種新的發展與繁榮。"病毒社會"要求形成病毒存在的倫理(學),從而理解病毒肆虐時為何要強調個體的自我保全並實現社會團結,從而規範政府責任,也不至於徑直將因防控病毒肆虐而實施的緊急狀態看成是"例外狀態"。病毒存在的論理還要求,實現與既有倫理規範的統一,特別是處理好病毒存在的倫理與發展倫理的關係。病毒存在的倫理,有益於規避功利主義,並形成一種謙卑與辭讓的交往方式,這本來就是人類在應對"新冠病毒"及其他未知病毒時應該達到的文明建設意義。 段落標題: 1. "病毒社會"概念的界說 2. "人毒共在"以及人際交往的"隔" 3. "病毒社會"的人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