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胡偉希
Title
原詩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0年11月30日, 第10卷第4期, 第532-549頁
Keyword
詩學意象;詩格與意境;感遇;遊戲;優美
Abstract
詩以"意象"的方式敞開自身。就詩學意象來說,它具有比喻性、言外之意性、意味性。詩的形成機制是作為提喻的"比興"。"興"在詩學意象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心理機制在於通過"興情"的作用創製了一個"自由精神的世界"。故詩人不是別的,就是以"詩"的方式表達與傳送這種遍佈於天下萬事萬物之間的情的宇宙精神之信使。衡量詩之為詩的標準是"詩格"與"意境"。詩格有"情理性"與"理情性"之分。而詩之境界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別。從"詩"以呈現形上世界以及追求"第一義"為目標這一點來說,"無我之境"方是作為人文學的詩詞所應當追求的最高勝境。詩學文本之意義的實現,是讀詩者與作詩者共同參與的結果,並有待於讀詩者的閱讀活動纔得以完成。讀詩是心靈特有的一種心智功能之發動,可以稱之為"感遇"。它是閱讀者通過潛意識的活動,心靈與詩的境界直接相遇與交融。人文性的詩學文本的閱讀,從根本意義來說,是一種精神學意義上的審美。這種精神學意義上的審美及其效果產生的心理機制在於:當讀詩者用心靈去閱讀詩的文本,並且與其中寄寓的天地之情相遇時,就使自己內蘊的"精神性存在"得到了確證,從而實現了心靈上的自由。人文學詩學文本的閱讀與鑒賞不僅是審美的,而且同時具有精神教化的功能。人文學詩學文本的審美閱讀使人的精神性趨向於"優美"。這種人性優美的存在論根據在於:人文學詩學文本以形而上的那個終極"優美"的世界作為標準與典範來要求或衡量人自身,即希望人能以"優美"的人格方式來實現與世界的合一。這種優美的精神人格,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為心態的平和、中正、靜穆(浮躁的反面)。此種"平和之境",應當成為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人與萬物、人與宇宙彼此共處的常道,也是求得人與人、人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應然之道。 段落標題: 1. 論"意象本體" 2. 詩可以"興" 3. "詩格"與"詩境" 4. "感遇" 4.1. 感興與感遇 4.2. "潛意識"與"天人合一" 5. 詩與遊戲 5.1. 讀詩的審美機制 5.2. 作為詩學的人文性審美閱讀之特質 5.3. 優美與人的精神性人格之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