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周大鳴
Title
歐洲人類學對中國的研究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0年1月20日, 第10卷第1期, 第101-111頁
Keyword
歐洲人類學;中國研究;中國人類學
Abstract
摘要 : 自19世紀後期至今的一百多年間,歐洲學者在人類學的四大分支學科,即社會文化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以及社會文化人類學的四個傳統研究領域,即親屬制度、經濟人類學、政治人類學以及宗教人類學中,均有以中國為研究對象而獲得的傑出成果。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一批外國傳教士和西方探險家以各種名義先後進入中國,他們在中國境內或傳教、或考察的同時,注意搜集各種資料,使之成為一種有價值的民族志文獻。同時,一些早期的人類學民族學家也開始關注中國,如泰勒、弗雷澤在他們的著作中,將中國人的一些文化習俗作為比較研究的材料。一些在華的歐洲學者如高本漢、安特生、史祿國等,分別在中國的語言學、考古學、體質人類學等方面有著出色研究。他們一方面促進了人類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另外一方面也激發了一些民族意識較強的中國學者的自強精神,直接促進了中國人類學的產生和發展。在20世紀50—60年代,一些蘇聯人類學家來到中國,不僅給中國人類學學者帶來蘇聯民族學的思想,也使得蘇聯民族學家更為細緻地開始研究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大量歐美學者進入中國開展人類學調查,不僅研究主題無所不包,所借用的解釋框架也隨著人類學理論多元化而引入了性別、權力、實踐等視角,跨學科合作研究也成為一種潮流。尤其是,不僅在歐洲人類學的中國研究領域出現了一大批中國年輕學者,在中國大陸也出現了當代中國研究的熱潮,使得當代歐洲人類學中國研究領域改變了以往研究中國而沒有中國人參與的局面,從而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學術對話空間的研究領域。從一百多來中國的人類學發展看,歐洲人類學家對中國的研究,為中國的人類學學者提供了典範。而在這些研究背後、支撐這些研究的不同時期歐洲的人類學思潮,更是形成了中國人類學成長歷程中的歐洲傳統。它具體體現在:古典進化論的影響;1949年後蘇聯模式的民族學對中國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全域的影響;英國功能學派傳統通過吳文藻、費考通、許烺光等人的傳承;法國社會學派傳統通過楊堃、楊成志等人的傳承。 段落標題: 1. 歐洲人在中國的早期人類學研究 2. 20世紀前期的語言學、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研究 2.1. 高本漢與中國音韻學 2.2. 安特生與中國現代考古學 2.3. 史祿國與中國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2.4. 蘇聯民族學家在中國 3. 從民間宗教看中國文化模式 4. 中國社會的宗族與政治研究 5. 對港、澳、臺地區的研究 5.1. 歐洲人對香港的研究 5.2. 澳門"土生葡人"研究 5.3. 歐洲人類學家對臺灣的研究 6. 餘論:未來中國人類學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