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向世陵
Title
從“生生”之仁走向“同善” : 兼論明代楊東明的博愛關懷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8年1月10日, 第8卷第1期, 第120-130頁
Keyword
理氣;天地之心;仁;生生;博愛;同善
Abstract
摘要 : 明代心學繁榮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主張理在氣中,理即氣之運行的“條理”。“條理”突出了天地氣化的規律運行,但天地氣化需要落實到人或人心。《禮記•禮運》“天地之心”的概念衹是對人在天地間地位的推崇,宋儒則從太極——萬物的生成關係架構與天、地、人、物同氣同性的規定出發,認爲人理當愛(孝順)生成了自己的天地,同時,也應當愛與自己同爲天地之子存在的萬物。孝悌作爲從內在仁性生發出來的愛的價值,通過氣化的生生流行爲博愛的實施提供不竭的動力。如此的“裏面”意識,是中國哲學不依賴外在上帝解決愛之根源的一個重要基點。理學之所以比傳統儒學的博愛論述更有普遍價值,正是建立在這一“裏面”仁性的基礎之上。楊東明的“仁說”,是對王陽明“親民愛物”仁學精神的弘揚。不同人所以能有同一的善念,乃是基於理在氣中與心性一致的基礎,它們爲善的普遍存在提供必需的本體論和宇宙論證明。“生生不息”不但揭示了氣化流行的客觀過程,也與惻隱發動、並由心之不忍走向施行不忍之政聯繫在一起。仁愛溥現於天下,不衹是爲生民立命(仁民),還是爲萬物立命(愛物),呈現的是體恤關愛天下萬物的情懷。楊東明力倡“廣仁”以避免人世間的冷漠,把物質的解難濟困視爲仁意得充分表達。人生活於現實之中,不可能沒有利益的考量,須要將存仁存善與利益的關注結合起來;但同時應以智慧和德性進行引導,不能使人我之隔如重山。他呼籲與民同樂,但“同樂”不如叫“同善”——行善可以帶來人間最大的快樂。從孝順父母到親民愛物,從仁體流行到天下一體,既是理論的推衍,也是楊東明召喚“同善”身體力行的寫照。“同善”固然需要自我心性光明的境界體驗,但重點在力求從內在仁心的生發去推行博愛和參與扶危濟困的社會實踐。 段落標題: 1. 自“裏面”生發的天人之心 2. 基於“生生”的“仁說” 3. “同善”的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