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博拉赫爾
Title
赫爾德與中國 : 歷史哲學的開端:個體性•移情•歷史意識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5年4月, 第5卷第2期, 第16-24頁
Keyword
赫爾德;個體性;移情;歷史意識;中國
Abstract
摘要 : 在赫爾德生活的18世紀,盛行於歐洲的啓蒙運動之核心在於強調全人類的普世價值,宣告人權、公民權不可讓渡;而正是在這種普遍性特徵的基礎上,西方世界的基本價值體系纔得以確立、然而,赫爾德卻敏銳地發現,在這個體系中,個體性和歷史時期的特殊性被忽略了。處於對西方思想中“普遍主義”的質疑,赫爾德在其歷史哲學中既不追隨萊布尼茨將永恆的理性真實與偶然的相對的行爲真實相分離,也沒有沿襲康德的先行於一切經驗的先驗範疇思維方式,而是十分注重對個體性的發掘,凸顯民族、國家和時代的內在價值,要求歷史學家在研究時注意國家和時代的個體性,要有“變化”、“移情”的能力。在描繪處於歐洲文化語境邊緣地位的中國時,他努力憑藉二手資料,將與自身文化差異都是由遺傳決定的,是大自然取之不竭生產和組織力的結果,這力量決定“人們在地球各處做什麼、喜歡什麼”,不可以用一般的進步意識形態刻板地衡量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因此,他理解自給自足、安於自身的亞洲和中國,將向外擴張的歐洲貿易和經濟策略批判爲殖民的、帝國主義的策略。在去世前不久,赫爾德還在《阿德剌斯忒亞》雜誌這樣一個更大的語境中寫到了中國。針對傳教士試圖將中國基督教化所遭遇的失敗,他一方面讚賞這些來自德國、意大利,特別是法國的基督徒們善於處世、具有“政治敏感性”,在中國被視爲“博學的官員”,促進了東西方的深度知識交流;另一方面,他以歷史哲學家而非神學家的身份,堅持自己生物起源論的、個體化的思維方法,重申了自己關於國家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信條——“中國人是完全的中國人,也許千萬年之後依然如此”。 段落標題: 1. 在抗拒“普遍主義”中運用“歷史移情詮釋學”解讀世界文明 2. 在《人類歷史哲學的理念》中對中國的描寫 3. 在雜誌《阿德剌斯忒亞》中對試圖將中國基督教化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