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陳村富
Title
古希臘有過"修昔底德陷阱"嗎? : 艾利森教授造假背後之"圈套"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20年7月30日, 第10卷第3期, 第356-363頁
Keyword
艾利森;僞修昔底德陷阱;託名僞造;圈套
Abstract
摘要 : 近幾年來,"修昔底德陷阱"又成了學人們口中的熱詞。追根尋源,它原本是1980年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沃克在一篇文章中用來警告美蘇之間"冷戰"的,但在2015年前後,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對該詞重新賦義,並且在文章、著作中用來比附美中關係,再經過一批政界名人、研究機構和媒體的推薦,使之成了全球政界和學界熱議的話題。艾利森把古希臘史中的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說成是"崛起國"與"守成國"的關係,這不僅與歷史不符,也是他託名修昔底德爲中國量身定制的"圈套"。歷史的記載是,雅典與斯巴達作爲兩種體制,都起源於原始部落解體時王制的兩個走向:依據不同的社會條件,一個因弘揚部落成員大會功能,就走向了民主政制;一個因強化軍事部落中的首領和氏族領袖,就走向了貴族制。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它們已經是最強大的兩個城邦;二者并立,引領兩種體制城邦的演進。艾利森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依據的是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1卷第23節一句不確切的譯文:"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斯巴達的恐懼。"原文的本意是,斯巴達最終決定撕毀三十年協議,三次尋求藉口,是發動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近因)。艾利森所做的主要篡改工作有:將原本是並存的"兩霸"——雅典與斯巴達,改造成"崛起國"與"守成國";將破壞三十年和約、訴諸戰爭的"直接原因"的"最真實的說明",改成了延綿二十七年戰爭的"真正原因""更爲根本的原因";將希臘文"迫使他們投入戰鬥",譯成"註定一戰";將"勢力增長——恐懼——戰爭"這句話,改造爲"當一個崛起國威脅取代現有守成國時,由此產生的結構性壓力就會導致暴力衝突,無一例外"。然而修昔底德在書中所說的"一個在陸地上稱雄,一個在海上稱霸",雙方擴張的方向與地域不同,艾利森卻避而不談。這個套路,說穿了,就是古今中外歷史上經常出現的"託名""僞造"。因此,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其實是託名修昔底德的"僞修昔底德陷阱"。而如何避免跌落"陷阱',就轉化爲如何避免掉進艾利森的"圈套"。出路在於,全面準確地認識世界、認識美國、認識中國,走出僞"陷阱"的陰影,形成正確認識和處理中美關係的理論。 段落標題: 1. 雅典與斯巴達不是什麼"崛起國"與"守成國" 2. 斯巴達與雅典戰爭的"真正原因" 3. "陷阱"與"圈套","出口"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