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金春峰
Title
中國儒學發展中的七個分期 : 對“三期”“四期”說的駁議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8年4月, 第8卷第2期, 第284-301頁
Keyword
接着講;人本主義與人文主義;目的論;本體論
Abstract
摘要 : 關於中國儒學如何分期,牟宗三持“三期”說,李澤厚持“四期”說。兩說看似新穎,但忽略了推動儒學發展的兩大因素,一是歷史與社會的變化,二是文化新思想發展形成的新思潮。因此,儒學的“分期”應當以自身有無獨特貢獻(新領域、新觀點、新方法)爲標準,而“六經注我”的“接着講”思維頗具啓發意義。從這一思想觀察,中國儒學應當劃分爲“七期”,即先秦、漢代、魏晉隋唐、宋明、清、民國、當代;因爲,這“七期”中的每一期儒學,都是“接着”前一階段的新儒學。孔子創立的儒學,基本精神是人文主義與人文主義。孟子、荀子分別發展了這兩個方面。漢儒適應大一統之時代要求,建立了以陰陽之氣有規律地運行之宇宙圖式和以人爲中心的道德目的論思想,確立起“天地之性人爲貴”的主體。魏晉時期,王弼《易注》是“經學”。王弼提出“以爻爲人,以位爲時;位以德興,德以位敘”的新方法,使儒學之仁義道德思想重新激發了活力。向秀、郭象注《莊子》,大暢玄風,其主旨乃論證名教出於自然。唐代孔穎達接着漢儒和魏晉講;韓愈排佛老,李翱則寫《復性書》,開宋明儒學之先路。宋明儒學消化融合佛、道,特別是禪宗;同時,又吸收了漢儒之陰陽五行宇宙目的論思想,而以程朱之“理”“氣”兩分代之;在價值領域,建立了心性本體與“良知”之“內在超越”說。王陽明晚年講“四句教”,完全禪學化了。清儒清算“四句教”帶來的空疏流弊,理論上既尊王又尊朱,並凸顯張載,陷於矛盾混亂。但黃宗羲、戴震對君主專制制度和“以理殺人”的封建禮教進行猛烈批判,帶有東方式的文藝復興和人的解放的性質。乾嘉以後,發展爲龔自珍、魏源的改革思想,譚嗣同的《仁學》,康有爲的《孔子改制考》《大同書》,而以辛亥革命爲結束。民國時期,熊十力、賀麟、牟宗三、唐君毅建立新心性之學,馮友蘭建立《新理學》,皆是儒學轉型的嘗試與努力。 段落標題: 1. 儒學第一期:先秦儒學 2. 儒學第二期:漢代儒學 3. 儒學第三期:魏晉隋唐儒學 4. 儒學第四期:宋明儒學 5. 儒學第五期:清代儒學 6. 儒學第六七期:民國與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