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鄒廣勝
Title
中西方在理想人格觀念上的相近與不同 : 孔子的“聖”與蘇格拉底的“神”之比較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5年10月, 第5卷第4期, 第16-26頁
Keyword
理想人格;聖;神;孔子;蘇格拉底
Abstract
摘要 : 孔子的“聖”與蘇格拉底的“神”,是中西方兩位哲學家對理想人格,特別是知識分子理想人格的設定。孔子觀念中的“聖人”爲完人,蘇格拉底觀念中的“神”爲非人,兩者都可以理解爲超越於個體之上的人的理想化。在理想化的層面上,孔子的“聖人”與蘇格拉底的“神”在本質上是相近的。他們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是爲了直接給現實中的人產生行爲及心理上的影響,爲現實的人生指明理想的途徑。但“聖人”畢竟是人,特別是儒家文化傳統中往往把現實中的人塑造美化爲聖人,使得中國的“聖人”與西方非人格化的“神”有着本質區別——聖人的現實性與神的非現實性,聖人的歷史性與神的超時空性,人的局限與理論設定的完美性,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儒家文化往往把自己思考的領域局限在現實的可能的範圍之內,最總導致對現實的強調,對現實與傳統甚至是對個體的人的依賴與認可,而不是對理想原則與價值理念的無盡追求;這也使得儒家文化成爲一種世俗的文化,一種僅僅關注現實利益與現實存在的文化,儒教行走在了宗教的邊緣。而與儒家對“神”的根本排斥或模棱兩可態度不同,蘇格拉底把自己的“無知”當作人的局限性的象徵,把“認識你自己”當作“人”通往“神”的動力與途徑,從而最終把理論的設定當作自己哲學原則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儘管當初孔子的“聖”與蘇格拉底的“神”這種理想在今人看來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祗是爲“人”的努力提供了方向,但這正是這一理想人格的現實意義所在。無論是孔子還是蘇格拉底,本身就是提出自己理論原則又在生活行爲中加以貫徹的知識分子形象。正是這些偉大實踐家的行爲,導致了宗教從天外的世界向現實世界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