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章清
Title
晚清中國接納新名詞、新概念遭遇的三重屏障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5年10月, 第5卷第4期, 第59-69頁
Keyword
新名詞;新概念;知識;政治;文化;衝突
Abstract
摘要 : 文化交流中開展的翻譯活動,從本質上說是對異域知識的接納,相伴而生的則是各類外來的“新名詞”與“新概念”。而這一語言現象又往往與歷史進程高度契合:新的詞語概念對西方來說構成現代世界誕生的象徵,對晚清中國則成爲“轉型”的象徵,甚至堪稱“重塑”了中國社會與歷史。不過,由於翻譯也包含創造的過程,並不祗是簡單的對應關係,所以,發生於文化之間的“會通”也難以避免“文化衝突”。晚清接納新名詞、新概念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其中存在着三個屏障:一是知識的屏障。當時不僅是西人和中國士人,就連翻譯家在內,對外來詞語多按“音譯”標注漢字。這既與掌握語言的能力有關,更與對外來詞語的“理解”有關——能否找到恰當的對應詞或創出合適的“新詞”有賴於“知識”上的認知。二是政治的屏障。在“天下觀”瓦解的“語境”下,新的詞語概念呈現的是整個“話語”的轉向,因而與“政治”相關的不少詞語概念既是推動“革命”潮流蔓延的“話語”,也成爲捍衛舊有“政治秩序”人士抗拒之緣由。三是文化的屏障。由於新的詞語概念有不少是來自日本“和制漢語”,“東瀛文體”也借助報章流行中土,影響文風丕變,從而引起士人的憂慮和不安,學部因此在審定“教科書”時,將“日本名詞”、“東文語氣”等環節視爲重點所在。從新詞語在晚清到民國的成長歷程看,如果是基於新事物、新觀念而接納新詞語,阻力相對較小,即便有“知識”、“政治”、“文化”的屏障,也可以逐漸消除;然而,當根據中國歷史的認知來審視所接納爲現代漢語的“新名詞”、“新概念”,並以此“重塑”中國歷史與社會時,則不免會產生較大的分歧,甚至會不斷泛起種種不同的看法。 段落標題: 1. 知識因素:催生漢語新詞的基楚 2. 政治因素:“國家意識”主導下的“新概念” 3. 文化因素:針對“東瀛文體”的抗拒 4. 回歸“知識”後的持續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