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倪培民
Title
儒學的精神性人文主義之模式:如在主義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6年7月, 第6卷第3期, 第472-485頁
Keyword
如在主義;儒學;精神性;宗教信仰;復魅
Abstract
摘要 : 關於儒家學說的精神性之本質,至今眾說紛紜而無定論。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它無法簡單地納入人們所熟悉的當代宗教研究的概念框架。它既非有神論,一飛無神論,更非懷疑論或者不可知論。事實上,中國的精神性傳統在孔子那裏發生了一個微妙卻又重要的轉折,這可以從《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表述中反映出來。這一“如在主義”所關注的焦點,不在於神是否真的存在。因而也不是對神的信仰,而是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參加祭典、去進行精神性的活動。經過孔子的這個轉折,一方面,人與鬼神的外在關係變成了人本身與他的精神狀態的內在關係,於是人人可以成爲鬼神之德的主題;另一方面,通過將原先主要指祭禮的禮拓展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去,於是事實可以是禮的實踐。從如在主義的態度出發,儒家形成了一個從人世間開發出精神性的傳統。這種如在主義與其他精神性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它不是簡單直接的對某種神的信仰,而是把超越的神請回到世俗世界裏作合乎情理的安頓,從而即凡而聖,使凡俗的、無意義的世界精神化、神聖化。如在主義的合理性不在於它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而在於它的客觀有效性,即它能夠對人們的實際生活發生作用。如在主義既承認宗教信仰的自由,開闢了多元精神性的可能,也能夠讓所有的主體都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推託給神的意志。由於如在主義包含了信念和行爲(知行)合一的洞見,從而爲人類開展建設性的跨信仰對話提供了一個基礎。這樣的對話,使人們有可能既“復魅”(re-enchant)世界,又不滿足於祗是互相尊重信仰的權利,不滿足於自己不是反理性那樣無力的自我辯解,而且能同時對於具有破壞性、威脅性的精神性作出批評,對具有建設性的精神性作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