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王子今
Title
古代中國的星崇拜與“救星”意識的發生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7年11月30日, 第7卷第4期, 第594-601頁
Keyword
星;星祭;星占;《日書•星》;明星;救星
Abstract
摘要 : 在中國上古信仰體系中,有着不少星崇拜的內容。當時人們想像中的天界秩序,星辰佔據了顯要地位。星象與收成、兵戰以及個人、家族的命運包括生死健康等等都有神秘的關係。在先秦、秦漢社會通行的用於趨吉避凶選擇的《日書》中,可以看到根據星象判斷行爲宜忌的內容。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星》篇,也是告知人們如何以星象判斷未來吉凶的;包括在極端的情況下將致“百事凶”,相反則有“百事吉”的預示。在深信“天人之應”的意識背景下,天上的星辰名號,有時可與世間某種社會身份對應。《史記•天官書》言天際星象,既有象徵“太一”(天帝)者,也有對應“三公”“正妃”“藩臣”“上將”“次將”“貴相”“諸侯”等諸星座,還有對應社會底層人等的“賤人之牢”。在這一時期,具有明確勞作者身份的“牽牛”“織女”成爲天星名號,頗值得注意。星象與人事的密切關係,使得古人天文知識在民俗方面的表現,是星與人的對應性結合,出現了擬人化的星。天際星辰與世間人事的對應,天星名號與人物形象的結合,在秦漢時期可以找到許多明確的例證。至於體現星崇拜意識遺存的“救星”稱謂的出現,與亂世的災難有關。對於“救星”的崇敬,反映出了處在極端困苦境遇之中的人們完全無助的心態。“救星”的“救”,作爲一種社會渴求,其實是亂世夢想的特殊表現。後來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則是民間對“救星”語彙使用的普遍化。這一現象,較爲集中地表現在俗文學作品中。從元明時代“救星”語彙的產生,到明清小說中“救星”一語的泛用,可以看出後世形成讚頌“救星”的社會心理基礎。考察與此相關社會文化現象,既可以發現天人關係學說的久遠影響,也有助於理解中國古代民間政治迷信的歷史淵源。 段落標題: 1. 上古“星”崇拜與“祭星”禮俗 2. 星象與人世“吉”“凶” 3. 擬人星:人際稱謂與星辰名號 4. 俗文學作品中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