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沈衛威
Title
民國學人“文藝復興”路徑上的“積極”與“消極”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5年10月, 第5卷第4期, 第141-153頁
Keyword
民國學人;文藝復興;積極;消極;西洋文學系;東方語文系
Abstract
摘要 : 民國時期發生的新文化運動影響深遠,然而無論是運動期間還是運動之後,在觀念導向上均存在着“積極”與“消極”兩種思路。前者以北京大學胡適、錢玄同的“文藝復興”和“國學”研究的基本觀念爲代表,在新文化運動中呈現“積極”的導向;後者以南京東南大學“學衡派”成員的文化、文學觀念爲代表,與前者相比顯示出“消極”的一面。“積極”與“消極”之間的緊張關係,實際上是一種相互制衡的力量。作爲反對新文學,制衡、牽制新文學激進、霸權的“學衡派”,在新文化運動後期是以一種批判力量存在的。兩者較鮮明的對立有兩次:一次是梅光迪、吳宓、胡先骕等於1922年1月創辦《學衡》,公開反對新文化,反對白話新文學,堅守古體詩詞創作,認爲“提倡新文化者”爲社會帶來了“弊端”、“惡果”;另一次是1923年12月,爲應對北京大學的“整理國故”,東南大學的顧實等人發起另一套整理國故的“計劃書”。在與新文學家爭奪話語權失敗後,他們在東南大學創立中國第一個“西洋文學系”,另闢蹊徑,試圖在大學學科建設上有所作爲,以另一種方式抗衡新文學。梅光迪在1944年提交的《國民參政會提案二件》中,明確反對國內教育界“故步自封”,主張戰後“請教育部通令國立各大學增設東方語文系”,“改國立各大學現有之外國語文學系爲西方文學系”。這是梅光迪在創立“西洋文學系”後,又一次爲中國大學學科建設留下的一項積極寶貴的建言。梅光迪病逝後,他所倡議在中國各大學“增設東方語文系”的主張,首先在1946年胡適回國執掌北京大學時實現了。胡適請留德十年歸來的季羨林創立了中國大學的第一個“東方語文系”。梅光迪的轉變也成爲傅斯年反對設立“國學”學科的理由之一。“西洋文學系”是民國文學教育空間裏自然生長、短暫綻放的一支奇葩;“東方語文系”卻成爲跨越民國、共和國兩個時代,近七十年獨立不倒的一棵大樹。綜觀民國學人在“文藝復興”路徑上的不同思路,“積極”也好,“消極”也罷,其實在文明進步大方向的選擇上是一致的。面對激進、革命的大潮,“學衡派”的歷史價值恰恰在於他們身處弱勢的文化堅守,以及不得不承受變革的付出。 段落標題: 1. “積極”與“消極” 2. 文藝復興的不同路徑 3. “整理國故”的分歧 4. 從“西洋文學系”到“東方語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