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 Author
- 林安梧
- Title
- “後新儒學”對“後現代”的哲學與反思 : 從“公民儒學”與“仁恕思想”起論
- Journal Name
- 南國學術
- Pub. Info
- 2014年11月, 第4卷第4期, 第105-111頁
- Keyword
- 我與你;王道;仁;己所不欲;人的異化;血緣性;人際性;一體
- Abstract
- 摘要 : 按照《說文解字》,“儒者,柔(揉)也”,是生命的調理、教養、生長、育成。“儒”之所重在“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通於“天、地、人”三才的。這與西方近現代的“人文”或“人本”並不相同。它強調的不是一具有“個體性”的“個人”,而是一長於脈絡性的人倫之際的人。秦漢以來,“五倫”的格局轉成了“三鋼”的構造——“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婦綱”,兄弟、朋友之倫被忽略了,社會被壓縮到專制的政治中去了,成就了“宰制性的政治連結”(君)爲核心的“帝制式的儒學”。如今,應當解開“宰制性政治連結”,確立“委託性政治連結”,限制“血緣性自然連結”,開啓“契約性社會連結”,重建“人個性道德連結”。在此格局下,儒家之學纔有其嶄新發展之可能。“仁”是存在的道德真實感,是“我與你”的“一體之仁”。“恕”是將心比心的同情共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王道”關懷。這對於後現代“人的異化”之情況,都可起到意義治療之作用,將可帶來“生命的歸復”。 段落標題: 1. “儒者,柔(揉)也”,是生命的調理、教養、生長、育成 2. “儒”之所重在“人倫”,五倫是通於“天、地、人”三才的 3. “血緣性縱貫軸”的構造、限制及其突破可能 4. 民主憲政、公民社會下的“仁”“恕”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