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Macau Periodical Index (澳門期刊論文索引)

Author
余偉民
Title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俄國國家體制的建構
Journal Name
南國學術
Pub. Info
2017年11月30日, 第7卷第4期, 第666-678頁
Keyword
俄羅斯帝國;蘇聯;“自治化”方案;“格魯吉亞事件”
Abstract
摘要 : 1917年,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後,在建構新型革命政權的同時,重組在革命中解體的俄羅斯帝國版圖,在帝國廢墟上建構了一種特殊的聯邦制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其間,列寧代表的國際主義的“世界革命”目標與斯大林代表的國家主義的“帝國治理”目標形成張力,雙方圍繞國家體制方案(斯大林提出的各民族地區加入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化”方案與列寧主張的各民族共和國聯盟方案)展開爭論,表現了政治策略上的對立。斯大林堅持重建大俄羅斯國家的目標,認爲用帝國式的統治將已經獲得獨立的各民族共和國的主權收回乃是維持和強化中央集權制的必由之路。列寧則試圖堅持國際主義的世界革命立場,將蘇維埃俄國視爲創建未來的社會主義世界聯盟的出發點。他在聯邦國家的建構問題上,既認同於中央集權制,又希望避免俄羅斯帝國的復活,力圖形成一種符合世界革命目標的各民族國家平等聯合的新格局。因此,他特別注意在聯盟的建立過程中抑制大鵝卵石主義傾向,在“格魯吉亞事件”上特意維護被壓制的少數民族權益,以維持兩者間的平衡。但是,中央集權下的超國家聯合體按其自身的運轉規律幾乎不可能走出帝國政治的怪圈。在蘇聯的籌建過程中,儘管列寧的方案被接受,但最終成爲現實的仍讓是斯大林代表的國家主義取向,即建構了一個與俄羅斯帝國具有同構性而在形式上沒有俄羅斯民族國家標記的特殊聯邦制國家。由於蘇聯國家體制存在形式與實質的內在矛盾,它衹能依靠黨中央集權(直至領袖個人集權)的強制力量維持國家的穩定和統一,一旦這種集權力量鬆動,各民族加盟共和國就可以利用聯邦制形成賦予的憲法權利獲得獨立地位。在這個意義上,蘇聯建立之初就埋下了日後解體的種子。 段落標題: 1. 革命中解體的帝國 2. 蘇維埃國家聯盟的籌建:圍繞“自治化”方案的爭論 3. 特殊聯邦制國家——蘇聯的誕生 4. 在國家體制問題上列寧的“最後鬥爭” 5. 結語